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5)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9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通用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7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1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63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GB/T 10322的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5)》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5)》由全国铁矿石与直接还原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目录

GB/T 10322.8-2009 铁矿石 比表面积的单点测定氮吸附法
GB/T 10394.4-2009 饲料收获机 第4部分:安全和作业性能要求
GB 10395.1-2009 农林机械安全 第1部分:总则
GB/T 10405-2009 控制电机型号命名方法
GB 10408.6-2009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GB 10457-2009 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
GB/T 10479-2009 铝制铁道罐车
GB/T 10489-2009 轻型燃气轮机通用技术要求
GB 10500-2009 工业硫化钠
GB/T 10595-2009 带式输送机
GB/T 10609.2-2009 技术制图 明细栏
GB/T 10609.3-2009 技术制图 复制图的折叠方法
GB/T 10609.4-2009 技术制图 对缩微复制原件的要求
GB/T 10610-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 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GB/T 10629-2009 纺织品 用于化学试验的实验室样品和试样的准备
GB/T 10681-2009 家庭和类似场合普通照明用钨丝灯性能要求
GB 10794-2009 食品添加剂 L-赖氨酸盐酸盐
GB/T 10814-2009 建白日用细瓷器
GB/T 10823-2009 充气轮胎轮辋实心轮胎规格、尺寸与负荷
GB 10879-2009 溶解乙炔气瓶阀
GB/T 10923-2009 锻压机械精度检验通则
GB/T 10924-2009 闭式单、双点压力机精度
GB/T 10987-2009 光学系统参数的测定
GB/T 10988-2009 光学系统杂(散)光测量方法
GB/T 11016.1-2009 塑料绝缘和橡皮绝缘电话软线 第1部分:-般规定
GB/T 11016.2-2009 塑料绝缘和橡皮绝缘电话软线 第2部分:聚氯乙烯绝缘电话软线
GB/T 11016.3-2009 塑料绝缘和橡皮绝缘电话软线 第3部分:聚丙烯绝缘电话软线
GB/T 11016.4-2009 塑料绝缘和橡皮绝缘电话软线 第4部分:橡皮绝缘电话软线
GB/T 11019-2009 镀镍圆铜线
GB/T 11037-2009 船用锅炉及压力容器强度和密性试验方法
GB/T 11038-2009 船用辅锅炉及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焊接技术条件
GB/T 11066.6-2009 金化学分析方法 镁、镍、锰和钯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1066.7-2009 金化学分析方法银、铜、铁、铅、锑、铋、钯、镁、锡、镍、锰和铬量的测定火花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11066.8-2009 金化学分析方法银、铜、铁、铅、锑、铋、钯、镁、镍、锰和铬量的测定乙酸乙酯萃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11066.9-2009 金化学分析方法砷和锡量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 11066.10-2009 金化学分析方法 硅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11072-2009 锑化铟多晶、单晶及切割片
GB/T 11101-2009 硬质合金圆棒毛坯
GB/T 11115-2009 聚乙烯(PE)树脂
GB/T 11146-2009 原油水含量测定卡尔·费休库仑滴定法
GB/T 11162-2009 光学分划零件通用技术条件
GB/T 11168-2009 光学系统像质测试方法
GB/T 11185-2009 色漆和清漆 弯曲试验(锥形轴)
GB/T 11205-2009 橡胶热导率的测定热线法
GB/T 11206-2009 橡胶老化试验表面龟裂法
GB/T 11211-2009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与金属粘合强度的测定 二板法
GB/T 11251-2009 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
GB/T 11281-2009 微电机用齿轮减速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11352-2009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

精彩书摘

图B.2是一个探测边界内以边长为2m方格分层次的例子。选择边界内的测试点如图B.2所示。
从探测器固定位置开始计算,在距探测器4m的中轴线上选择第一个测试点。之后以2m×2m栅格选择其他边界内的探测点。所选探测点距探测范围边界距离不要小于1m。
以每个测试点与探测器的连线做为各探测点的基线。人体参考目标分别沿与基线成±45。的两个方向移动。在每个测试点,从离测试点1.5m开始测试,结束于之后的1.5m。
5.3.4.5快速移动探测功能
这里要进行三种步行测试。其中两个测试要从区域边界的外面开始,行进方向与探测器中轴线成±45。的方向进行步测,如图B.3所示。第三种测试在距探测器正前方2m远,平行于探测器安装平面步测。
人体参考目标会通过所有指定的探测区域,行进在每条路径的最后(通常是到边界处),人体参考目标会暂停至少20s,接着返回开始测试点。5.3.4.6间歇性移动探测功能
该测试包括两种步行测试方向通过整个探测区域,如图B.3。
步行测试开始于探测范围边界外,按照图B.3箭头指示的方向行进(行进方向与探测器中轴线成土45。的两个方向进行步测),跨越整个探测范围。
人体参考目标直立开始间歇性步行,以1m/s的速度移动1m的距离,然后静止5s。重复以上方式,直到离开探测器的探测范围为止。
进行第二个方向测试前要暂停至少20s,然后按照以上的测试方式进行。

前言/序言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精选》简介 前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安全生产始终是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程复杂程度的提高,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要求也日益迫切。《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精选》汇集了当前我国在建筑施工领域最具权威性、最实用性、指导性最强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中的核心安全技术条文和管理要求。本书旨在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工程师以及一线技术工人提供一本系统、权威、易于查阅的实战工具书,有效提升全员安全意识,规范作业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 编纂宗旨与目标读者 编纂宗旨: 本书的编纂遵循“实用性、前瞻性、系统性”的原则,严格依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中涉及建筑施工安全的关键条款进行筛选、梳理和整合。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清晰、无歧义的安全技术指引体系,确保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验收的各个阶段都能严格遵守国家对安全生产的底线要求。 目标读者: 本书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主要面向以下群体: 1. 企业安全管理层: 用于制定企业的年度安全生产方针、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2. 项目经理与总工程师: 作为项目策划、技术交底和隐患排查的权威依据。 3.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员): 日常巡检、记录、对外协查的必备参考手册。 4. 施工技术人员与班组长: 负责将抽象的安全规范转化为具体的作业指导和技术交底内容。 5. 工程监理人员: 用于审核施工方案的合规性,对关键工序进行旁站和监督。 6. 高等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师生: 作为建筑安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参考资料。 二、 内容结构与核心特色 本书内容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的生命周期和危险源的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化组织,共分为七大部分,覆盖了从场地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安全控制要点。 第一部分:总体安全管理与法规基石 本部分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涵盖了《安全生产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教育培训等基础性管理制度的规范要求。特别强调了安全绩效的量化指标设定与考核办法。 第二部分:施工现场“三临边”及高处作业安全控制 高处作业是建筑施工中伤亡事故占比最高的环节。本部分详细收录了脚手架搭设、安全网/防护栏的设置标准(包括材料规格、连接方式、验收流程)、临边洞口防护的技术参数。重点解析了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爬模)的安全监测与锁定要求,以及安全带、安全绳的选择与正确使用规范。 第三部分:基坑工程与土方作业安全 针对深基坑带来的坍塌风险,本部分详尽列出了地质勘察报告的深度要求、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频率与允许值、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控制。对于土方开挖过程中的放坡系数、临时用电安全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引用。 第四部分:起重吊装与机械设备安全 本部分聚焦于大型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详细规定了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人货两用电梯)的安装、使用、验收、报检周期。对吊装作业中的指挥信号、安全载荷计算、索具的选择与检查频率有严格的量化标准,强调了“十不吊”原则的具体技术含义。 第五部分:模板、脚手架与垂直运输系统 这是体现结构安全和临时用电安全的关键部分。重点收录了现浇混凝土结构模板支撑体系的荷载计算依据、支撑间距、材料强度要求。对施工电梯的防坠落装置的定期检验和维护保养标准进行了重点阐述,确保垂直运输过程的绝对安全。 第六部分:特种作业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危大工程) 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实战价值的内容之一。针对爆破、动火、有限空间作业(如集水井、密闭管道清掏)等高风险活动,规定了严格的作业许可制度、环境检测指标和应急撤离方案。对于超高、超深、超重等危大工程,明确了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专家论证和报批流程的强制性要求。 第七部分:消防、临时用电与文明施工交叉管理 结合了建筑施工中的常见次生灾害预防。详细梳理了临时用电线路的敷设标准(架空、埋地、穿管要求)、漏电保护装置的设置和测试。消防方面,重点强调了材料堆场、宿舍区的防火间距、灭火器材的配置与维护,并结合文明施工要求,规范了废弃物堆放和场区道路安全。 三、 本书的严谨性与时效性体现 本书内容对标国家现行有效的最新版标准体系,尤其关注了近年来为应对重大安全事故而新颁布或修订的关键性技术规范。所有引用的规范条文均注明了其标准编号和发布年份,确保使用者能够迅速追溯到原始文本进行核对。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准确性和权威性,它不是对规范的简单复述,而是针对建筑施工实际操作痛点进行提炼和解读后的精华集合,是确保工程项目合规、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最可靠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汇编的实际使用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涵盖的那个时间节点的行业背景和技术状态。当我深入到具体章节,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是相当强烈的。毕竟,标准是随着技术进步不断迭代的,2009年修订的这批条文,无疑反映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主流技术路线和监管侧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将某些条款与现在通行的标准进行对比,才能深刻理解其演进的脉络。这种对比阅读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的文本学习,它提供了一个观察行业发展“快照”的绝佳窗口。比如,在涉及某些材料性能指标或者设计规范时,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彼时对安全裕度、能耗控制等方面的侧重点与现在有所不同,这对于进行历史技术研究或者需要追溯旧项目合规性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替代的原始材料。当然,也正因为它是一个特定时间点的快照,所以在处理前沿技术问题时,自然会显得力不从心,需要读者具备很强的判断力,去甄别哪些内容已经属于“历史遗留”范畴,哪些仍然具有基础参考价值。这种“考古式”的阅读体验,需要耐心和深厚的专业背景作为支撑,否则很容易在海量的细节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深层的“权力感”与“责任感”的交织。阅读那些关于质量、安全、兼容性、环境影响的强制性要求时,你清晰地感受到背后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社会生产和建设的“底线标准”。这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社会契约的体现。对于项目管理者或者工程师来说,这本汇编就是一把尺子,所有的工作成果都必须在这把尺子下接受检验。持有并理解这些标准,意味着你掌握了在特定领域内“被允许做什么”和“必须做到什么”的权威知识。这种知识的重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敬畏心——因为任何一个疏忽或误读,都可能在实际操作层面带来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经济损失还是安全隐患。所以,很少有人能把它当作消遣读物来对待,它更像是一种必须定期“校准”的内部指南针。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自身专业操作流程的重新审视和义务确认,这是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担当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严谨性,体现了制定者对于系统化知识管理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将所有文件堆砌在一起,而是按照国家标准特有的分类逻辑进行了科学的划分。这种分类体系,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初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因为它遵循的是行政和技术双重逻辑的交叉索引。例如,某些标准可能横跨多个应用领域,但必须被放置在最核心的那个归属下。一旦掌握了这种内在的逻辑链条,那么这本汇编就变成了一个高效的查询系统。我尤其欣赏的是,在条文的表述上,那种特有的法律和技术语言的融合,精确、无歧义,每一个动词和限定词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这使得规范的执行具有极高的确定性,但也反过来对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战——你必须准确理解每一个限定条件背后的含义,因为在技术标准的世界里,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可能导致最终工程结果的巨大差异。因此,它更像是一部“施工手册”与“法律文本”的混合体,要求读者既要有工程师的严谨,也要有法学家的细致。

评分

从一个资料收藏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稀缺性是无法低估的。在数字化浪潮尚未完全覆盖所有历史标准文件发布的当下,一本包含如此全面、经过官方修订确认的纸质汇编,其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物理上的安全备份。想象一下,如果依赖于网络数据库,一旦平台维护更新或者数据源出现问题,这些关键的历史依据可能面临访问困难的风险。而这本实体的汇编,保证了信息的“固化”。此外,纸质版的阅读体验也带来了电子版无法比拟的沉浸感——你可以肆意地在空白处做笔记,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重点,甚至可以折叠页角作为快速定位的标记。这些物理交互,是深度学习和长期参考的必要手段。对我而言,它更像是图书馆里一份安静的“时间胶囊”,记录了国家在特定时期对行业规范的权威定调。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物理存在感和信息的完整性,让它在我的专业资料库中占据了稳固的位置,尽管它本身或许不具备大众读物的娱乐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说实话,挺朴实无华的,完全就是那种典型的工具书范儿。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看得出来是追求实用性和信息承载效率的,并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元素。内页的纸张质感比较偏向于哑光,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减轻了反光带来的视觉疲劳,这一点倒是挺人性化的设计考量,毕竟谁拿着这本“砖头”只是随便翻翻呢?装订方面也显得相当结实,毕竟里面收录了大量的规范性文件,对耐用性要求自然更高,翻阅过程中不用担心书页松散的问题。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务实,使得它在书架上很容易被淹没在一堆设计感更强的学术著作中,如果不是明确知道里面承载了多少重要的行业基石,单从外观上判断,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本平平无奇的政府文件汇编。我也注意到,目录部分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这是工具书的生命线,几乎每一条标准号和名称都清晰标注,尽管信息量巨大,但合理的结构布局还是让查找特定内容的效率得到了保障,至少在需要快速定位某个具体条款时,不会让人感到迷茫。总的来说,外观上传递出的是一种严肃、权威和不容置疑的专业气息,就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内容远比包装来得重要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