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34)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9年
  • 修订
  • 34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规范
  • 质量
  • 工程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6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1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1
字数:11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9年我国制修订国家标准共3158项。本分册为“2009年修订-34”,收入国家标准30项。

目录

GB 19510.1-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1部分:一般要求和安全要求
GB 19510.2-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2部分:启动装置(辉光启动器除外)的特殊要求
GB 19510.3-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3部分:钨丝灯用直流/交流电子降压转换器的特殊要求
GB 19510.4-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4部分:荧光灯用交流电子镇流器的特殊要求
GB 19510.8-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8部分:应急照明用直流电子镇流器的特殊要求
GB 19510.9-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9部分:荧光灯用镇流器的特殊要求
GB 19510.10-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10部分:放电灯(荧光灯除外)用镇流器的特殊要求
GB 19510.14-2009 灯的控制装置第14部分:LED模块用直流或交流电子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
GB 19517-2009 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GB/T 19520.12-2009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482.6 mm(19 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 第3-101部分:插箱及其插件
GB/T 19520.13-2009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482.6 mm(19 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 第3-102部分:插拔器手柄
GB/T 19520.14-2009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482.6 mm(19 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第3-103部分:编码键和定位销
GB7,T 19520.15-2009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 482.6 mm(19 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 第3-104部分:基于连接器的插箱和插件的接口尺寸
GB/T 19545.2-2009 单臂操作助行器要求和试验方法第2部分:腋拐
GB/T 19688.5-2009 信息与文献 书目数据元目录第5部分:编目和元数据交换用数据元
GB 19761-2009 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19873.2-2009 机器状态监测与诊断 振动状态监测 第2部分:振动数据处理、分析与调查
GB/T 19981.3-2009 纺织品 织物和服装的专业维护、干洗和湿洗第3部分:使用烃类溶剂干洗和整烫时性能试验的程序
GB/T 19981.4-2009 纺织品织物和服装的专业维护、干洗和湿洗第4部分:使用模拟湿清洗和整烫时性能试验的程序
GB/T 20000.2-2009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
GB 20041.22-2009 电缆管理用导管系统第22部分:可弯曲导管系统的特殊要求
GB 20041.23-2009 电缆管理用导管系统第23部分:柔性导管系统的特殊要求
GB 20041.24-2009 电缆管理用导管系统第24部分:埋入地下的导管系统的特殊要求
GB/T 20042.3-2009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3部分:质子交换膜测试方法
GB/T 20042.4-2009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第4部分:电催化剂测试方法
GB/T 20042.5-2009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5部分:膜电极测试方法
GB/T 20063.13-2009 简图用图形符号第13部分:材料加工装置
GBf/T 20063.14-2009 简图用图形符号第14部分:材料运输和搬运用装置
GB/T 20063.15-2009 简图用图形符号第15部分:安装图和网络图
GB/T 20316.1-2009 普通磨料堆积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粗磨粒

前言/序言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版-34) 内容概述 本汇编是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对2009年期间,各行业和领域新发布、修订及确认有效的国家标准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和汇编的官方文集。它旨在为科研机构、设计院所、生产企业、质量检测部门以及政府监管机构提供一个全面、权威、及时更新的标准参考依据。本册内容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发布的原始文本,确保了标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核心聚焦领域: 本册(修订-34)主要涵盖了2009年特定时间段内,在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基础、建筑工程安全及能源效率等关键领域发布的标准更新。需要强调的是,本册不包含《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34)》中已收录的标准内容。 一、 机械与通用技术基础标准(部分) 此部分聚焦于支撑工业生产活动的基础性技术规范,特别关注了在2009年因技术进步或国际接轨需求而进行的标准更新。 1. 机械零部件的精度与公差体系: 本册收录了对某些特定机械连接件(如关键轴承、精密齿轮、液压管件)公差和配合标准的修订。这些修订通常是为了适应更高级别的制造精度要求,例如,针对高负荷、高转速设备对几何尺寸偏差的更严格控制。涉及的重点包括:圆度、同轴度、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取,以及在特定工况(如高温或腐蚀环境)下,对材料性能与几何要求协同作用的评估标准。 2. 工业设备的安全操作与维护规范: 收录了针对特定工业机械(如起重设备、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规范)的更新。2009年的修订可能侧重于引入了新的风险评估方法,例如,将人机工程学因素更深入地纳入安全距离和防护罩设计的标准中,以降低操作人员的职业损伤风险。 3. 计量技术基础标准: 涵盖了对某些计量器具(如高精度千分尺、测力仪)的校准规程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更新。这些标准指导了如何更科学、更可靠地对测量工具进行溯源和性能确认。 二、 新材料与化学工业标准(部分) 本部分主要涉及对新型工程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和安全使用规范的完善。 1. 特种合金与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收录了针对新型结构钢材或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标准。例如,可能包含对冲击韧性试验(如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的程序优化,或是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层间剪切强度的测试规范的细化。 2. 化学品安全分类与标签规范: 2009年期间,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的推行逐步深入。本册可能收录了与化学品危险性分类、安全技术说明书(SDS)编写相关的国家标准的具体实施细则或补充标准,旨在提高化工产品流通和使用的安全性信息透明度。 三、 建筑工程与结构安全(部分) 此部分关注建筑活动中对结构可靠性、施工质量控制及新型建筑材料应用的要求。 1.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规范的补充: 可能涉及对特定气候区(如高寒、高湿地区)混凝土外加剂性能指标的要求,或对现浇结构模板支撑体系的荷载计算方法的调整。重点在于提升结构在非正常荷载(如风荷载、地震动)作用下的延展性和承载力。 2.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材的评估标准: 随着建筑节能政策的推行,本册可能包含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检测方法,或对新型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认定标准进行了细化,以确保建筑的实际能耗表现与设计预期相符。 四、 信息技术与术语基础(部分) 信息技术领域标准更新速度极快,本册收录的可能是特定技术栈的基础规范。 1. 信息安全术语与基础概念: 可能包含对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数据保密级别等核心术语的官方定义和解释,为后续的安全技术标准制定奠定语言基础。 2. 编码与字符集基础规范(特定领域): 针对特定行业(如金融、交通)内部数据交换所需的字符集或数据格式规范的特定版本更新。 五、 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部分) 此部分标准主要服务于污染物排放控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1. 水质污染物监测方法: 收录了对特定新兴污染物(如某些新型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采样、前处理及检测限的标准化方法。这些方法的更新通常是针对新发现的环境风险点进行应对。 2. 固体废物鉴别与处理规范: 可能涉及对特定工业副产品或电子废弃物进行危险特性鉴别的程序标准,以及将其分类、暂存和最终处置的技术要求。 --- 总结与使用提示: 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34)》是特定时间点的标准集合,其内容是其他后续或更早期的标准汇编所不具备的。使用者在查阅和引用时,必须结合现行标准体系进行交叉验证,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安全、计量和环保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本册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清晰的、关于2009年标准体系演进的快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恢复有兴趣的手工艺爱好者,我原本期望能在汇编中找到一些关于传统建筑材料,比如特定类型木材的含水率控制、或者某些传统灰泥配比的“官方”参考数据。我翻阅了建筑材料那几个厚厚的章节,发现它们几乎完全聚焦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材料,例如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复合材料等等,对于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非标准化的传统配方,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让我感到有些失落,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规模化和可复制性,但这种高效的背后,似乎也意味着对那些“不合群”的、个性化材料的自动排斥。这本书展示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追求统一的工业世界图景,它对于维护现代工业的质量控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探索那些“非标准”的美学和技艺时,它显得力不从心。它描绘了现代中国的骨架,但对于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文化肌理,它则保持了缄默。

评分

我一直以为国家标准会提供一些清晰的“是”或“否”的答案,比如某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它的能效等级到底应该如何划分。我抱着这样的期待打开了电气设备的相关部分,结果发现里面充满了各种“建议值”、“推荐值”以及“在特定工况下应满足的最低要求”。这让我明白了,所谓的标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界限,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专业解读的区间。更让我感到头疼的是,标准之间那种复杂的嵌套关系。比如,一个关于“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性”的要求,它会引用另外三本关于“基础电磁术语”和“测试方法”的标准,而那两本标准可能又需要再引用其他的基础文件。这种层层递进的引用结构,使得任何一个独立标准的阅读体验都变得支离破碎,我根本无法脱离整个标准体系来理解单一文件的意义。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体系的庞大,但对于想快速获取某个具体性能指标的我来说,这种系统性反而成了最大的阅读障碍。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下,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国家红线”。我记得我翻了好久,终于找到一个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章节,里面涉及到了迁移限量和卫生要求,那描述真是严谨到了小数点后好几位,但问题是,它列举了上百种不同的塑料类型和接触场景,我根本无法一一对应到我日常买的零食包装上。这种感觉就像是拿着一本最新的、最详尽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手册,去试图修理家里的电饭煲一样——工具太高级了,而我的需求太基础了。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标准间的更新和修订情况。这本书里明确提到了“修订-34”的标识,这让我对这个版本的时间敏感度非常高,我非常担心我查到的某个关键数据,可能在它付印后的几个月内就已经被最新的2010版或2011版标准悄悄替换掉了,而我却浑然不知。这种时效性的焦虑,使得我无法完全信赖这本书作为我生活中即时决策的依据,它更像是一份历史记录,而非实时的操作指南。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挑战。厚达几千页的开本,加上那种密密麻麻的小号宋体字,在一般室内光线下阅读,眼睛真的非常容易疲劳。而且,图表的绘制质量虽然专业,但由于篇幅限制,很多关键的示意图显得过于拥挤,很多细节的标注都非常微小,常常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坐标轴上的刻度或者脚注的说明。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套汇编的主要目的似乎不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体验”,而是为了尽可能压缩信息量,将海量的技术规范塞进有限的物理空间。因此,我无法抱着闲暇的心情把它当作一本可以放松阅读的书籍,它更像是需要严肃对待的、随时准备被查阅的工具书,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度和耐受力。每次翻阅后,我都需要让眼睛休息很久,才能恢复正常。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四个大字“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就透着一股子权威感。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室内装修材料甲醛释放量的具体数值,想自己对照着买建材,结果翻开这本厚厚的册子,发现它涵盖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简直像一本国家标准领域的百科全书。我记得我最开始翻到的是关于钢材抗拉强度的部分,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字母组合,A36、Q235B……看得我头晕眼花,完全不知道这些特定参数对我一个普通装修者有什么直接意义。而且,这本汇编的结构组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各个标准之间的交叉引用和层级划分非常复杂,想要迅速定位到我想找的某个具体生活用品的质量要求,比我想象中要困难得多。我当时的心情是既敬佩其内容的全面性,又对其实用性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它更像是一个给工程师和质检人员准备的工具箱,而不是给普通消费者准备的“避坑指南”。我最终还是不得不转而去搜索引擎上找那些被“翻译”成大白话的解读文章,这本书的专业壁垒有点太高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