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真是一本让人心力交瘁却又醍醐灌顶的巨著。我花了整整一个夏天才勉强啃完第一遍,说实话,很多地方我都是跳着看的,因为康德的行文风格实在是太密实了,每一个句子都像一个逻辑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被带入他那严密的思辨迷宫中。对于初次接触康德哲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不像那些通俗的哲学读物那样,用生动的比喻或简洁的语言来阐释概念,而是直接将你抛入他精心构建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核心。我尤其在“先验演绎”的部分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那种对知性范畴的系统性梳理和辩护,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份极其复杂的法律文书,需要反复对照脚注和导读才能勉强跟上他的思路。然而,一旦你穿过了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是无与伦比的——你开始理解,我们是如何“构建”我们所经验的世界的。这本书要求读者有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挑战你思维极限的。
评分如果把哲学书比作建筑,那么《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座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尖顶直插云霄,但内部结构复杂到需要专业的导游才能避免迷路。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度碎片化的,我不得不依赖大量的二手资料来构建一个宏观的地图,否则很容易在细节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我特别欣赏康德在论证其三大律(理性的三大律)时所展现的近乎数学般的演绎美感。那种从“先验的演绎”到“先验的原理”的逻辑递进,层层剥茧,每一步都像是无可辩驳的公理推导。然而,这种极致的理性推演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文本的“人味”太少了。读者很难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些庞大体系时的挣扎或热情,一切都显得过于冷静和客观,仿佛是冰冷的机器在运转。这使得阅读过程缺乏情感上的共鸣,更多的是智力上的挑战,像是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解开后更多是成就感,而非感动。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并非是它具体“告诉”了我什么知识,而是它彻底重塑了我对“知识”本身的认知结构。在阅读之前,我总以为哲学探讨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事物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但康德,通过这本《批判》,硬生生地把讨论的焦点拉回到了“我们能知道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知道”的层面。这种转向的力度是革命性的。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形而上学的傲慢,将人类心智的疆界圈定在了现象界之内。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他关于“时间”和“空间”是“纯粹直观形式”的论断,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基于经验的直觉。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正在学习如何使用工具的工匠,康德没有直接给我成品,而是教会了我工具箱里每一样工具(知性范畴)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范围。读完之后,我看待日常的认知过程都变得谨慎起来,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不证自明”的真理。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主要是为了对照研究,因为我手头还有好几个不同译本。这一版的翻译质量,恕我直言,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尤其是在处理康德那些著名的“先验判断”和“物自体”这类核心概念时,总觉得译者在力求准确的同时,牺牲了德语原文那种内在的张力。比如对“Schematismus”的处理,译文显得有些僵硬,没有完全传达出时间限制下知性与感性之间那种微妙的桥梁作用。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能稍微“激活”文本的译法,让读者能感受到康德那种试图打破传统形而上学藩篱的急切感。不过,从排版和注释来看,这一版还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到莱布尼茨和休谟观点的引用,标注得相当详尽,对于想追溯康德论战根源的读者来说,是个不错的辅助工具。但即便如此,要真正掌握这本书,脱离德文原版依然是镜花水月,这个“第2版”更像是一个踏脚石,而非终点。
评分我必须坦白,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部著作的实用价值远不如其历史意义来得震撼。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的更多是后世康德主义者和批判者们所争论的焦点——究竟“物自体”是否真的不可知?康德是否在二律背反中自相矛盾?这些关于书本的“后语”反而比书本本身的“正文”更容易让我理解其思想的脉络。当我尝试直接去理解他的“判断的四种规定”和“范畴表”时,我总是感到一种认知上的疲劳,仿佛在试图用有限的语言去描述无限的结构。这本书就像是一块未经打磨的巨大矿石,里面蕴含着哲学史上最稀有和最坚硬的金块,但你必须自带最精密的工具和足够强大的体力才能将其开采出来。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书,它更像是需要你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点着灯,与一位古代的、极其智慧但又极其严苛的导师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精神对话。
评分活动时候收的,可以对比着其他译本看
评分本科学习和社会工作,在性质上是有很大的分别。在学习算法和资料结构时,通常都是一个一个单元去学习。但在工作上,一个程序员必须把知识融汇贯通,解决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需要程序员有解难能力、足够知识和熟练技能等等。这本书可以作为这方面的测试。
评分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
评分r三、哲学需要一门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的科学
评分秦汉石刻题跋辑V录(套装上下册)(繁体竖W排版)
评分六y、纯w粹理性y的普遍课题
评分“有两种事物,我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评分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评分书不错,京东买书有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