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论著系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

秦汉史论著系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义田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法制史
  • 行政史
  • 军事史
  • 治国安邦
  •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政治史
  • 史学
  • 秦汉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6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44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刑义田作品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页数:66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从社会特质与统制体制之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官僚士人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论述秦汉时期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是如何出现及运作的,并力图说明,在那个“天地间之大变局”当中,某些不变或变动不那么剧烈的部分,却可能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更为根本的“底色”。

目录

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
一、引言
二、秦代的律令学
三、汉代的律令学
四、律令学的没落与曹魏以降律博士的出现
五、结语
从安土重迁论秦汉时代的徙民与迁徙刑
一、“民之于徙,甚于伏法”
二、鼓励徙民的措施
三、迁徙刑与“圣恩”
四、结论
附录:论迁徙刑之用与肉刑之不复
汉代案比在县或在乡?
一、地点问题
二、乡与案比
三、李贤注的启示
四、结论
附表一:西汉末郡国与县面积估计表
附表二:西汉末县平均面积分类表
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
一、《汉书·食货志》描述的古代基层社会
二、地图上的聚落形态
三、从聚落遗址看聚落形态
四、从简牍看城邑里制
五、乡里户口与赋役行政
六、从出土资料看乡里与八月案比
七、结论:安土重迁——古代基层社会的特色
附录:论马王堆汉墓“驻军图”应正名为“箭道封域图”
中国古代的地图——从江苏尹湾汉牍的“画图”、“写图”说起
一、郡国图
二、天下全图
三、地籍图
四、军事性的山川要塞图
五、板、帛、简、牍与纸图
六、结论
从“如故事”和“便宜从事”看汉代行政中的经常与权变
一、引言
二、故事的性质
三、故事的典藏
四、故事的歧异与选择
五、不遵故事与故事的改变
六、便宜和便宜从事
七、便宜从事的限度
八、结语
附录:两汉书“故事”分类辑录
从简牍看汉代的行政文书范本——“式”
一、居延、敦煌简牍中的文书范本
二、秦汉文书范本称为“式”
三、余论:汉代以后的式
湖南龙山里耶Jl(8)157和Jl(9)l-12号秦牍的
文书构成、笔迹和原档存放形式
一、Jl(8)157牍的文书构成
二、J1(9)l-12原档存放之叠压关系
三、笔迹与文书构成
四、余论:荆州高台十八号墓告地书的格式
汉代书佐、文书用语“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简册档案的构成
一、书佐——汉代公文书的主要缮写者
二、“它如某某”和“如某某”惯用语的意义和区别
三、“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责寇恩事”简册档案的构成
略论汉代护军的性质
从居延简看汉代军队的若干人事制度——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一
一、伉健
二、惰(修)行
三、“能,不宜其官”
四、软弱
五、贫寒罢休及贫寒吏
六、伐阅訾直累重官簿
汉代边塞军队的给假、休沐与功劳制——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二
一、取宁、予宁与功劳
二、休沐
汉代边塞吏卒的军中教育——读《居延新简》札记之三
汉代《苍颉》、《急就》、八体和“史书”问题——再论秦汉官吏如何学习文字
一、六或八体和“史书”问题
二、秦汉简牍上的书体
三、文书实务与课试
四、边塞吏卒如何习字?
五、《苍颉》有没有干支表?
六、结论
附录:九九术的练习
汉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军队的特色
一、罗马帝国军队的特点
二、汉代军队的特点
三、小结

前言/序言


《秦汉史论著系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 引言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时代之一,莫过于秦汉。这两个王朝的兴衰更迭,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格局,更留下了诸多值得后世深思的治国理政经验。本书《秦汉史论著系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正是聚焦于此,深入剖析秦汉时期在法制建设、行政管理和军事策略这三个核心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旨在为理解中国古代国家构建提供深刻的洞见。 一、 法制:从严苛到融合的嬗变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法制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在秦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实践,以“明罚徧赏”为核心的严苛法律体系,有效束缚了民众,巩固了中央集权。本书将详细梳理秦朝法律的构成,包括《秦律》的渊源、条文内容及其在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探讨秦法如何通过严厉的刑罚,如肉刑、连坐等,压制反抗,实现对社会力量的绝对控制。同时,本书也会审视秦法在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这些制度化的法律规范,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内部的统一与沟通,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朝的严法如同烈火,焚尽一切,也最终灼伤了自身。秦朝的覆灭,很大程度上与其过度的严苛与不近人情有关。汉初,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法律也随之调整,从秦之严酷转向了较为宽仁。本书将详细阐述汉初“黄老之学”对法制思想的影响,以及“约法省禁”的政策是如何在实践中逐步演变的。我们会分析《九章律》等汉代法律的形成,探讨其如何汲取秦律的精华,又如何以更加温和的方式来规范社会行为。 更值得关注的是,汉代法制并非简单的“去秦化”。它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儒家思想,形成了“法儒并用”的特点。本书将深入研究儒家伦理道德是如何渗透到法律条文中,例如“以德化民”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我们还将探讨汉代是如何通过“明刑弼教”,将教化与法律相结合,试图在维护秩序的同时,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从秦的严刑峻法,到汉的德法并施,这一转变不仅是法律条文的修改,更是治国理念的深刻演进,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分析,揭示这一历史进程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二、 行政: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的构建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本书将重点分析秦朝中央官僚体系的构建,包括三公九卿制度的设置及其职能。我们将详细考察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核心官职的权力边界,以及他们如何协同运作,支撑起庞大的帝国机器。同时,本书也会探讨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创新,例如郡守、县令的任命与考核,以及如何通过统一的行政层级,实现对全国范围的有效管理。 汉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央集权。本书将详细阐述汉朝的官僚体系,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的演变,以及“内外朝”的划分对皇权和相权的制约。我们将深入探讨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合一,以及“中外朝”制度的建立,这对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聚焦汉代官僚体系的选拔与任用机制。从秦朝的“军功授爵”,到汉初的“察举制”,再到汉武帝时期的“征辟”、“举秀才”等,我们将分析这些选官制度的特点、优劣及其对官僚阶层结构的影响。我们将探讨“举贤避亲”、“学而优则仕”等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以及这些制度如何为王朝的稳定运行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汉代的财政行政和监察体系。详细分析汉代的税收制度,包括田租、口赋、盐铁专营等,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我们将考察汉代的监察制度,例如御史制度的设置及其职责,以及监察体系在防止腐败、维护官场廉洁方面所起的作用。从秦的严密控制,到汉的精细管理,秦汉行政体系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制度的细致梳理,展现其历史意义。 三、 军事:统一战争与边疆稳定的保障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时期之一。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本书将深入分析秦朝统一战争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我们将考察秦军的组织结构、兵种构成、武器装备,以及其“车、骑、步”相结合的先进作战模式。我们将详细解读秦军如何在短时间内,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六国,完成统一。 汉朝的军事成就同样令人瞩目。从汉初对抗匈奴的艰苦斗争,到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西通西域的辉煌战绩,都展现了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本书将重点分析汉朝的军事制度,包括兵役制度(征兵制与募兵制),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军事组织。我们将考察汉朝是如何通过建立强大的常备军,来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汉朝在军事战略上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将分析汉朝是如何针对不同对手,制定相应的军事策略。例如,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从早期的以步兵为主的防御,到后期骑兵的运用,再到“围猎式”的歼灭战,都体现了军事战略的不断成熟。我们将考察汉朝在边疆地区的军事部署,例如长城的修筑和边关的设置,以及这些措施在抵御外敌、稳定边疆方面所起的作用。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汉朝在军事技术上的发展。从弩的广泛使用,到铁质兵器的普遍普及,再到攻城器械的改进,都为汉朝军事力量的强大提供了物质基础。本书还将探讨军事将领在秦汉历史中的作用,例如白起、王翦、卫青、霍去病等,以及他们如何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为王朝的辉煌贡献力量。从秦的锐意进取,到汉的攻守兼备,秦汉军事力量的建设,不仅是王朝兴衰的直接因素,更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论 《秦汉史论著系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通过对秦汉时期法制、行政和军事三个维度的深入研究,力求展现这两个伟大的王朝如何在这些核心领域进行探索、创新与演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基石,以及这些历史经验对后世的启示。通过对秦汉治国安邦之道的梳理,我们希望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军事部分更是让我热血沸腾!秦汉时期的军事成就,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巅峰之一。本书对秦朝统一战争的军事策略、兵种构成以及军功制度的分析,让我对秦军强大的战斗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详细描绘了那些令人惊叹的战役,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不仅仅是讲述战争的胜负,而是将军事力量的建设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对汉朝对外战争,特别是对匈奴的战争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汉朝在军事上的投入如何服务于巩固边疆、拓展疆域的国家战略。书中还探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如弩的普及和战车的运用,以及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军事实力在维系帝国稳定和扩张中的关键作用,也让我对古代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许多历史著作。作者在叙述上非常有条理,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梳理得井井有条,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在引用史料时,作者表现出极高的批判性,对不同观点进行审视和比较,最终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有时候,作者会从一个具体的法律条文、一个行政官员的任命,或者一场微小的战役切入,然后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其背后所代表的宏观的历史趋势和制度逻辑。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制度介绍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阅读趣味并存,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史学论著。

评分

这本《秦汉史论著系列·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制度建设颇感兴趣,尤其是在秦汉这个奠定后世几千年政治格局的伟大时代。本书从法制、行政和军事三个截然不同的维度切入,却又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治国画卷。 在法制方面,我尤其对书中对秦朝严酷但高效的法家思想的解读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暴政的代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统一六国、巩固中央集权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书中有大量关于法律条文的引用和解释,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法律体系的脉络。而到了汉朝,书中对儒家思想如何逐渐融入法制,并最终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的阐述,更是精彩绝伦。它解释了为何汉朝能比秦朝更加长久,以及这种融合对于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通过作者细致的梳理,我仿佛看到了法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统治者对国家和社会的理想。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宏大的历史视角。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某个朝代的具体细节,而是着眼于整个秦汉时期,甚至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历史纵深,探讨了秦汉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在法制方面,书中对秦朝严苛法律的警醒,以及汉朝融合儒家思想的智慧,都为后世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而在行政和军事的论述中,作者更是将目光投向了国家治理的普遍性问题。例如,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有效利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这些都是贯穿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永恒课题。本书通过对秦汉史的深入分析,为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读罢全书,我感到自己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中国历史的伟大成就有了更深的自豪感。

评分

而书中关于行政体系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精妙与复杂。从中央的丞相、御史大夫,到地方的郡县制,再到层层下派的官员,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留意到关于选官制度的章节,对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分析,让我对汉朝人才选拔机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时期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变化,以及官员的权力边界和相互制约。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制度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制度背后运作的逻辑和实际效果。例如,书中对地方豪强与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如何通过行政手段加以平衡和控制,就让我看到了古代统治者在高压和怀柔之间的巧妙运用。对于那些对古代政治运作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国家机器是如何运转的。读完这部分,我不仅对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现代国家治理的某些方面产生了新的思考。

评分

中央官制内外朝制度,三公九卿

评分

一、居延、敦煌简牍中的文书范本

评分

原先没有买到这本,趁着特价终于抢到了。新书,好书,这都没有问题,适合秦汉史专业研究者阅读。但就是定价太贵了,如果不特价,很难下手买。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 西域

评分

附表一:西汉末郡国与县面积估计表

评分

一、书佐——汉代公文书的主要缮写者

评分

? 明章之治

评分

实有来历,非向壁新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