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第2版)

法学概论(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文显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
  • 法律基础
  • 入门教材
  • 概论
  • 法理学
  • 法制史
  • 法律体系
  • 法学导论
  • 法学理论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04237
版次:2
商品编码:103728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学校通识课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学概论(第2版)》是全国高等学校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理念为核心,分为法的基本原理和部门法基本知识两编,包括法的概念、法的结构、法的运行、法的作用与价值、法治、法与社会、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环境法、诉讼法、国际法等14章。《法学概论(第2版)》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注意同法学专业教材区分开来。在体系安排上,既注重法的基础知识、一般理论的阐释,又注重各部门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制度的介绍;在观点选择上,既注意反映学科所取得的新成果,又注意观点的成熟性和连续性;在语言表达上,既注意法律语言的专业性、规范性,又注意语言的生动活泼,文笔流畅简练,力戒艰深晦涩;在内容取舍上,重点介绍一般法和部门法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而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或者过分琐屑;在体例上,每章都包括重点名词、本章概要、关键词、思考题、课堂讨论案例、推荐读物等,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学适用性,适合于非法学专业学生阅读和使用。

作者简介

张文显,法学硕士,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召集人。

目录

上编 法的基本原理
第1章 法的概念
1 法的用词
2 法的定义
3 法的本质
4 法的特征
5 法的分类
6 法的形式
7 法的效力
第2章 法的结构
1 法的结构概述
2 法律体系
3 法律部门
4 法
5 法律制度
6 法律规则
7 法律原则
8 法律概念
第3章 法的运行
1 立法
2 守法
3 执法
4 司法
5 法律解释
6 法律监督
第4章 法的作用与价值
1 法的作用释义
2 法的规范作用
3 法的社会作用
4 法的价值释义
5 维护秩序
6 保障自由
7 实现正义
8 促进效率
9 法的局限性
第5章 法治
1 法治的概念
2 法治的基本特征
3 法治的基础
4 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
第6章 法与社会
1 法与政策
2 法与道德
3 法与文明
4 法与科技
下编 部门法基本知识
第7章 宪法
1 宪法概述
2 国家制度
3 国家机构
4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 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6 宪法实施的监督与保障
第8章 行政法
1 行政法概述
2 行政法上的主体
3 行政行为
4 行政立法与行政决策
5 行政程序
6 行政救济
第9章 民法
1 民法绪论
2 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3 民事法律关系
4 民事法律事实
5 物权制度
6 债权制度
7 人身权制度
8 知识产权制度
9 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制度
10 侵权责任制度
11 商事法律制度
第10章 刑法
1 刑法概述
2 犯罪与犯罪构成
3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4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5 共同犯罪
6 一罪与数罪
7刑罚
8 刑法各论
第11章 经济法
1 经济法概述
2 宏观调控法
3 市场规制法
第12章 环境法
1 环境法概述
2 污染防治法
3 自然资源保护法
4 自然保护法
第13章 诉讼法
1 刑事诉讼法绪论
2 刑事诉讼基本制度
3 刑事诉讼程序
4 民事诉讼法绪论
5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6 民事审判程序
7 民事执行程序
8 行政诉讼法绪论
9 行政诉讼基本制度
10 行政诉讼程序
第14章 国际法
第15章 国际法
1 国际法的基本概念与观念
2 国际法的主要领域
3 国际法的制定与实施
后记
第二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从立法者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认为法是某种意志或命令。神学家一般认为,法是神(上帝、先知)的意志的体现,是神(上帝、先知)为人类规定的行为标准。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法是国家对人民的命令,用口头说明,或用书面文字,或用其他方法所表示的规则或意志,用以辨别是非、指示从违。第二,从司法者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认为法是法官的判决。美国法学家格雷认为,法只是指法院在其判决中所规定的东西,制定法、判例、专家意见、习惯、道德只是法的渊源。当法院作出判决时,真正的法才被创造出来。美国法学家弗兰克提出,就任何具体而言,法或者是实际的法,即关于这一情况的一个过去的判决;或者是大概的法,即关于一个未来判决的预测。第三,从守法者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认为法是约束行为的规范。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管仲说,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法是人们赖以导致某些行动和不做其他一些行动的行为准则或尺度。美国法律人类学家霍贝尔认为,法律是这样一种社会规范,即如果有人对它置之不理或违反,拥有社会承认的权力的个人或集团就会以使用武力相威胁或实际使用武力。第四,从法的作用的角度来给法下定义,着重说明法的工具性。我国汉代思想家桓宽说:法者,刑法也,所以禁强御暴也。古罗马法学家赛尔苏斯说,法是善良公正之术。美国法学家庞德把法理解为发达的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高度专门化的社会控制形式——一种通过有系统有秩序地适用社会强力的社会控制。美国法学家富勒认为,法是使人们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从上述法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非马克思主义法的定义也包含富有启迪的见解,但从总体上说,它们不是真正科学的定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大都是以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为其哲学基础的,并没有深刻揭示法的内在本质,也不能揭示法的内在本质,其任何法的定义都是肤浅的,甚至是无益的。
……

前言/序言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与法律打交道,接受法律的治理,依靠法律主张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为了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法律的治理,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正确行使法定权利,每个现代人都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特别是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习得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科学、民主的法律观,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正是基于这样一点,所有高校都要给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开设法律基础课或法学概论课。为此,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本教材。
我们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材使用对象的特殊性——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既注意与法学专著区别开来,又注意同法学专业教材区分开来;在体系安排上,既注重法的基础知识、一般理论的阐释,又注重各部门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制度的介绍;在观点选择上,既注意反映各学科所取得的新成果,又注意观点的成熟性和连续性;在语言表达上,既注意法律语言的专业性、规范性,又注意语言生动活泼,文笔流畅简练,力戒艰深晦涩;在内容取舍上,重点介绍一般法和部门法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而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或者过分琐屑。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13位学者。各章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黄文艺,第1、2章;叶传星,第3章;张文显,第4章;杨春福,第5章;汪习根,第6章;苗连营,第7章;于立深,第8章;王轶,第9章;张旭,第10章;刘红臻,第11章;李广兵,第12章;潘金贵,第13章;何志鹏,第14章。本书由张文显主编,黄文艺副教授协助统稿。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法学界同行的鼓励和支持,得到了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的关心和帮助,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紧密配合和协助。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文稿校对工作。值此教材出版之际,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另外,也希望广大师生和读者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提出批评性建议或意见,以使本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
法律的基石与时代脉动:一部面向未来的法律入门指南 《法学概论(第2版)》内容之外的法律世界:探索法律的深度、广度与前沿 本书旨在填补传统法学入门教材在某些特定领域和前沿议题上的空白,为法律学习者和法律实践者提供一个更具深度、更贴近时代发展、更具思辨性的知识图谱。我们聚焦于那些在现有经典教材中往往被泛泛而谈或未能充分展开的核心议题,深入剖析其历史渊源、理论内核、实践困境以及未来趋势。 --- 第一部分:法律的本体论与历史维度——超越基础概念的溯源 本部分将法学理论的基础讨论提升至更高的哲学和历史层面,探讨法律的本质性问题及其在人类社会演变中的深层逻辑。 一、法律的形而上学基础:从自然法到法律实证主义的再审视 不同于仅介绍主要法学流派的教科书,《法学概论(第2版)》之外,我们深入探讨了当代法律哲学争论的焦点。例如,“强硬的自然法立场”(如罗伯特·阿列克西的论证)如何在后形而上学时代重新获得解释力?我们详细分析了德沃金的“权利作为案子”(Rights as Trumps)理论在当代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在人权保障领域,如何挑战了霍布斯式的法律实证主义。 更进一步,本书将“法律承认理论”(Theories of Legal Recognition)置于核心位置。我们不仅探讨了拉兹(Joseph Raz)关于权威的观点,还引入了后殖民法学和批判法学对“法律的承认”背后权力结构的质询。这包括对特定社会群体(如少数民族、性别少数群体)的法律地位、身份认同与法律话语权之间复杂关系的详细考察。 二、法律史的“断裂”与“连续”:制度的演化与跨文化比较 传统的法律史往往侧重于罗马法到大陆法系的线性叙事。本书则着重于探讨法律制度在特定历史“断裂点”上的剧烈变革。例如,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律革命(如法国大革命后的私法重构)如何深刻影响了现代私法典的结构性缺陷? 我们引入了非西方法律传统的深入比较研究。详细分析了伊斯兰教法(Sharia)中的契约原则如何与西方私法理论产生张力与融合;考察了东亚儒家法文化中“礼”与“法”的张力对现代法律秩序构建的影响。这种跨文化视角,揭示了法律规范背后隐藏的文化根基和价值预设。 --- 第二部分:私法领域的精深化解读——合同、侵权与财产的现代困境 在现代社会,传统私法规范面临着技术革新和全球化的巨大挑战。本书着眼于这些挑战带来的理论和实践的复杂性。 三、合同法的边界重塑:从意思自治到社会责任 《法学概论(第2版)》可能阐述了合同自由的基本原则,但本书深入探究了该原则的“黄昏”。我们重点分析了格式条款(Adhesion Contracts)的法律规制史,并将其置于消费者保护的全球性框架下进行考察。 更具前瞻性的是,本书详细讨论了“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的法律性质认定。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自动执行的算法代码是否构成有效的法律要约和承诺?代码即法律的论断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现行法体系所容纳?我们还引入了“情势变更原则”(Frustration of Contract)在应对全球供应链中断和气候变化风险时的适用限度与司法裁量空间。 四、侵权法与风险社会:界定“可预见性”的伦理困境 在风险社会中,传统的“过失”和“可预见性”标准面临冲击。本书专门开辟章节探讨“工业事故的集体化归责问题”,例如巨灾索赔、产品责任的延伸适用。我们深入剖析了“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在不同法域间的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治理目标差异。 一个关键的深入讨论是数据侵权(Data Torts)的理论基础。当个人数据被大规模采集和滥用时,如何适用传统的隐私权或名誉权理论?这要求我们探讨一种新的“信息主体权利”的侵权法基础,及其与《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新规制的理论衔接。 --- 第三部分:公法前沿与全球治理——主权、人权与新技术法制 本部分聚焦于当代公法领域最前沿的冲突与融合,探讨国家权力边界的重划和全球法律秩序的构建。 五、宪法解释的活化:意识形态、原旨主义与审慎主义的对决 本书不满足于宪法基本原则的介绍,而是聚焦于当代宪法解释学的激烈辩论。我们详细对比分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原旨主义”(Originalism)与欧洲大陆法院普遍采纳的“目的性解释”(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在处理社会变迁(如堕胎权、同性婚姻)时的实际效果和内在逻辑。 此外,我们深入探讨了“宪法危机”的类型学研究,考察了在特定政治环境下,行政权对司法审查的规避策略及其法律上的合法性挑战。 六、国际法与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主权让渡的临界点 全球化使得传统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法体系面临挑战。本书侧重于“国际法的多层级性”。我们详细分析了国际人权法体系中“可诉性”(Justiciability)的难题,即个人如何才能在国际法庭上有效主张权利。 在环境法领域,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国际公约,聚焦于气候变化相关的“责任诉讼”(Climate Litigation),探讨了国家主权在应对跨界环境损害时应如何被重新界定,以及国际“软法”(Soft Law)在填补硬法真空中的实际效力。 --- 第四部分:法学方法论的自我反思——法律思维的深化与跨学科整合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超越法律条文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法律实证研究(Empirical Legal Studies, ELS)的兴起与方法论 本书引入了当前法学界最活跃的研究方法之一:法律实证研究。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统计学工具来检验法律规则的实际效果,而非仅仅停留在规范逻辑的论证上。例如,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评估某一税收法规对中小企业投资行为的真实影响,而非仅依赖理论预测。 八、法律与人工智能(AI Law):从规制到共生 在法学方法论的终极体现中,本书前瞻性地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法律体系的颠覆性影响。我们不讨论AI是否能通过司法考试,而是探讨AI在法律决策中的“透明度悖论”(Black Box Problem)如何挑战了正当程序(Due Process)。我们分析了针对AI的“可解释性要求”(Explainability Requirement)如何在不同法域(如金融监管、医疗诊断)中被构建,这涉及对现有归责原则的深刻修正。 --- 结论:面向不确定的未来 本书的论述表明,法律并非一个封闭的、自足的体系,而是一个与社会、技术、哲学思潮紧密互动的动态场域。阅读本书,即是踏入一个更广阔、更具挑战性的法律探索之旅,它要求学习者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力,从而真正理解法律的复杂性、张力与生命力。它为有志于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中,成为一名深刻的法律思想家或实践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批判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法学概论(第2版)》,我最近刚读完,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作为一名法律初学者,我一直对法律体系感到既好奇又有些畏惧,觉得它复杂而遥远。拿到这本《法学概论(第2版)》时,我其实是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清晰的逻辑和循序渐进的讲解吸引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比如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法律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种“从零开始”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非常安心,仿佛有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在引导我一步步走进法律的世界。书中对各个法律部门的介绍也做得相当到位,无论是宪法、民法、刑法,还是行政法,都给出了简明扼要的概括,让我对这些看似独立的领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每介绍完一个法律部门,都会有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帮助我理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法律渊源”的章节,以前总觉得法律就是写在书本上的条文,读完之后才明白,原来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甚至一些国际条约,都构成了法律的“水源”。这种认知上的突破,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维的启蒙。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法律,它们又是如何被制定和执行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总的来说,对于想要了解法律是什么,但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就像一本为小白量身定制的“法律地图”,指引着我们在这片广袤的法律海洋中航行。

评分

我是一名对法学充满浓厚兴趣的在职人士,工作之余,我一直渴望能系统地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以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也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法学概论(第2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完美结合。书中不仅深入探讨了法学的基本理论,比如法治精神、法律的价值、法律的效力等,还结合了大量最新的法律案例和实务经验,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法律推理”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的法律推理方法,以及如何在具体案件中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分析。这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此外,本书在法律规范的解读上,也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罗列法律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条文背后的立法意图和价值取向,让我们能够理解法律的“为什么”。例如,在谈到合同法时,作者通过对意思自治、公平原则等基本原则的阐释,让我深刻理解了合同自由背后的责任与义务。书中对一些前沿法律问题的探讨,比如互联网时代的法律挑战,也让我看到了法学发展的动态,而非停滞不前的旧知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很多复杂的概念都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解释得以阐明。对于希望在专业领域打下坚实法律基础,或是希望从更高层面理解法律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它能让你在理论的海洋中找到航向,并在实践的泥沼中找到出路。

评分

购买《法学概论(第2版)》之前,我曾阅读过几本同类的书籍,但都因为过于专业或过于简略而让我难以坚持。这本《法学概论(第2版)》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出色的普及化和人性化。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法学概念时,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恰当的比喻和类比,让即使是法律背景非常薄弱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法律的解释”这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几种解释方法,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将法律条文比作一座座等待被解读的“迷宫”,而解释方法就是我们手中的“指南针”。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对法律解释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直观的认识。此外,本书在编排上也十分用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可见。而且,书中每章节的结尾都附有“思考题”和“拓展阅读”的建议,这对于想要深入学习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个可以伴随我成长的学习伙伴。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法学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可以被每个人理解和掌握的。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法律世界的大门,并且让我看到了门后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我之前对法律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一些新闻报道和生活中的零散片段,感觉模糊且遥远。《法学概论(第2版)》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法律世界的认知盲区。它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案例驱动”教学法。书中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以大量真实、典型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引导读者去理解法律的概念、原则和制度。这种方式,让原本抽象、复杂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深度剖析,它不仅解释了案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案件背后所蕴含的法律逻辑和价值判断。例如,在讲到侵权责任法时,书中通过分析一个关于产品责任的案例,详细阐述了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等概念,以及如何判定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这种“跟着案例学法律”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法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中。而且,书中对一些程序性法律的介绍,也非常实用。比如,关于诉讼程序、证据规则等,虽然书中只是简要介绍,但对于我这种法律小白来说,已经足够让我对“打官司”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了。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一个个精彩的法律故事之中,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用法律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法学概论(第2版)》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概论”这两个字,在我看来,往往意味着“泛泛而谈”、“浅尝辄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它在保持“概论”的广度之余,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细致。书中对每个法律部门的介绍,都不仅仅是列举几个核心概念,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以及发展趋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法律体系的整体框架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角。它不是简单地将各个法律部门割裂开来介绍,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勾勒出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法律“生态系统”。例如,在探讨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时,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了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以及其他法律如何必须遵循宪法的精神和原则。这种系统性的讲解,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书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来分析法律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现实之中。这一点在探讨法律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时尤为突出,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到法律的价值。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山峰,虽然不是登顶,但每一步都扎实有力,视野也随之开阔。它让我看到了法学研究的严谨与魅力,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探索法律各个分支的兴趣。

评分

给单位买的,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看

评分

学习

评分

给单位买的,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看

评分

还行

评分

挺好的价格合理

评分

是正品

评分

评分

还不错,就是一时缺货,等了两周

评分

送货速度快,还不错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