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被它那种沉甸甸的厚度和精良的装帧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读物。内容上,我深感它在结构编排上的用心良苦,想必编辑者花费了大量精力来梳理这百位思想家的思想脉络,力求清晰又不失深度。读到那些看似互不关联的论述被巧妙地并置在一起时,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极为强烈的。它迫使我跳出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势,去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好教育”的定义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这种比较和对照的过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深信不疑的教育观念,在一百年后是否也会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认知的局限性,鼓励我们进行持续的反思与迭代。
评分我对这本书抱有的最大期待之一,是它能否为那些在教育一线挣扎的实践者提供一些真正的精神慰藉和理论支撑。毕竟,日常的教学工作往往是琐碎且充满压力的,很容易让人迷失在应试和行政事务中。这本书集结的思想精华,想必能让人重新找回教育的“初心”——那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纯粹追求。我希望看到那些关于人性、关于自由、关于创造力培养的深刻洞察,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如果能从中找到一两句能随时提醒自己教育者身份的警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超出了想象。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提供一些批判性的工具,让我们能够理性地审视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否真正服务于人的成长,而不是沦为某种社会指标的工具。
评分老实说,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系统梳理了思想史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必要的“精神重建”。这本书没有承诺解决任何具体的教学难题,但它承诺的是提供更高级的思考层面。我设想,在阅读过程中,我的内心会不断地与这些伟大的头脑进行无声的对话,质疑、赞同、补充。一本好的思想汇编,其魅力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产生超越文本本身的思考,形成新的观点。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个人哲学体系中的一块重要基石,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刻地去回答“我所相信的教育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甘于平庸、渴望深度思考的求知者准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和广度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有点敬畏。要真正消化一百位思想家的精髓,绝非一蹴而就,这更像是一场需要细细品味的马拉松。我尤其好奇,那些来自非西方文化圈的教育哲学家是如何看待西方教育体系的优势与弊端的。这种多元视角的引入,对于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下的教育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设想自己会以一种“主题式”阅读的方式来使用它,比如,集中阅读所有关于“德育”或“批判性思维”的论述,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而在于成为一本可以时常翻阅、每次都能读出新意的参考宝典。它所提供的知识密度,预示着这是一部需要投入心力去啃食的“硬菜”,但收获必然是丰硕的。
评分这本《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听起来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光是“100位思想家”这个数字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我一直对教育的本质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关乎如何塑造人的灵魂和未来社会的面貌。想象一下,能够汇集如此多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智者对这个核心议题的看法,那该是多么宝贵的思想资源啊!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经典教育家,比如杜威或者孔子,他们的观点与当代新锐思想家碰撞出的火花。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眼前的教育困境,从更深远的历史和哲学维度去审视教育的价值与使命。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提供标准答案,反而更像是一份思想的导览图,引导我们自己去探索、去质疑。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构建起自己对教育更坚实、更富弹性的理解框架,而不是盲目地追随某种流行的教育理念。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绝对是知识探索者不可错过的体验。
评分求很好看,但感觉有点旧了,书页有些黄
评分这种学校的最有效的课程将认真注意学生现在的兴趣,不是作为驱动的策略,而是作为教给人类知识和社会经验之间的主要关系的途径。杜威严厉批评公立学校压制和漠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运用人为的语言(可能是关于某种虚幻的未来的语言)即仅仅用来疏远学生,过分依赖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参加智力学习或手工学习而不是将两者提供给全体学生的推测的学生能力将学生分组,使学科之间互相分割,而不是围绕着学生的活的经验将学科与知识统一起来。杜威不是责备学生的消极被动,而是直接注意于学校的教育学。 然而重要的是,要同样强调,杜威强烈反对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的更极端的主张,他明确指出,为了使学生的兴趣与持续的智力发展与教育性的经验结合起来,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杜威来说,教育就是建设和改组经验,以增加经验的意义,增强每个人指导后续的经验过程的能力。例如,儿童在课堂中的自由本身不是目的。 这种与儿童中心教育家的争议部分地说明了杜威长期主张的反对二分法的思维和绝对原理。他攻击这样一些常见的二元论:如理论与实际、个人与团体、公众与私人、方法与教材、思想与行为、手段与目的、文化与职业。他的企图不是要寻求妥协,而是要改组这种争论使之不再互相把对方视为反面。因此,例如,在课程的建构中,问题不是要在使儿童的兴趣合法化和教材之间作出选择,而是要理解和发挥连接它们的经验的连续性。 杜威终身仍然坚定地支持“自觉的进步主义的”社会。他谴责传统的观念将文化看做是以不平等和选择为特点的贵族性质,而不是将文化和美学置于共同的经验之上。同样,他主张学校不再与社会生活分离而是主张学校要在向更好的社会秩序转变中起帮助的作用。他承认有阶级的壁垒和划分,然而,根据杜威的观点,这并不等于说,在改变一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改造资本主义的恶习中,学校的作用应当包括某种经济上的“主义”,而是要通过学习和积极从事基本的社会性活动(他称之为“作业”),诸如栽种粮食、烹饪、建筑掩蔽所、缝制衣服、编故事和制造手工艺品,儿童就能更好地加入到道德的、社会的成员中去。他们将得到机会学习“有效自我指导的工具”,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动手处理这些社会性问题的能力(包括读、写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其结果,课堂就拥有了某种民主社会生活,有了对人的尊严的关心和在学校以外寻求的科学智慧。
评分一边读一边体味才行
评分100位教育家的概述,具体要分别看
评分不错
评分揉开惺忪的双眼,心中却不甚气了,想到尽览因缘也实属不能之事,残缺之处也自有其道理。再抬眼去看旧书处在一隅,正梨花带雨的继续讲着动人的故事,不知是被我摔的疼了,还是悲泣自己的身世,我心中大为愧疚,顿生怜惜之情,赶忙跑过去将她拾起,抖掉灰尘。就在那一刻,忽然一张纸片从书中飘了出来,落在了地上,我满腹狐疑的慢慢端详着那片纸,猛然间发现那上载的竟是这故事的开端啊!是一个喜爱旧书之人的故事,也正是我的故事......于是我放下那本旧书,在架子上取下一本新书,翻开来小心翼翼插进一张纸片,缓缓合上,轻轻抱在手里,慢慢俯下身去,微微笑着,细细去听,便美美地睡了......
评分推荐购买,对于教育研究者,实践者都有指导意义
评分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这是本必读书
评分一线教师必读书呀 经典就是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