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佛教与神祗信仰》内容简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尚未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人们的眼界,中国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就予以记载,不特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资料。其时,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文明光耀世界,领袖东亚。古代日本举国一致,倾力学习中国,引进中国的文字、宗教及典章制度等,曾几何时,便为一文明国家,故谓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并非过言。中世纪时日本仍旧关注中国,继续吸取中国文明,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却很少学习、研究日本,及至江户幕府,日本行闭关锁国之策,中国和日本的交流几至中断。
千余年来,两国的交流与相互研究的这种不均衡,固然与中国为东亚文明中心,而日本处于边缘的位置有关,但也和两国朝代更迭,对外政策变化频繁不无关系,此可为前车之鉴。
19世纪以降,西力东渐,近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传到亚洲,日本得风气之先,仿效西方,断行明治维新,一举成为东亚最初的近代化国家。同时吸收西方近代文明,参以本土文化,成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日本文化。
##又一本案头书 o(*≧▽≦)ツ 律令制的崩溃让日本八百万神们纷纷求得佛的庇护,神们也有世俗的烦恼,于是他们要行动起来斩断自己的秽根,成为身披袈裟的新新神类。 神们解脱了,可是人怎么办?于是密宗开始流行了,反正天国的入场券降价了,人人可成佛,那些成佛的道理再也不是皇宫贵族们的专享了。和尚们忙...
评分##神和佛是怎么愉快地在一起的。另外,这本我标过想读,不会是我自己买的吧...
评分 评分##读起来十分絮叨。
评分 评分##把宗教信仰变迁与社会结构变化结合起来,着重写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附章里也谈及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分##这本著作的日文原名“神仏習合”更加直白,点明了本书的主旨是分析日本本地神祇信仰与佛教在历史上的互动。与文本辨析和思想史研究相比,作者更加重视“神仏習合”过程中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有点宗教社会学的感觉),因此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神仏習合”的社会经济背景。与中国的“三教合一”不同的是,日本本土没有类似儒-道教这样强大的整合力量,虽然存在土生土长的的神灵崇拜体系,而且为皇室所信奉,但是本地信仰在“神仏習合”的过程中往往位于被动的一方,其思想和制度的革新大多是对积极主动的佛教势力所作出回应,难免借鉴了大量佛教的内容。
评分##(短评有人说可读性不强,我倒觉得与其他文化史方面的书比起来这本的可读性非常强。) 之前在读加藤周一的《序说》时,看到神佛思想的部分就头昏脑胀不知所云,这本《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不搬弄术语,清晰明了,读来能对佛教在日本的发生发展有很明确的认识。现代日本看起来并不像是同西方那样统摄在宗教氛围中的国家,神道与佛教思想在漫长的融合发展中早已渗入文明的肌理血液,被日常化了。不得不感叹日本民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是极独特的。抵制文化侵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封闭入口,一种是敞开怀抱接纳,并把它在无形之中化为己用,日本选择了后者,并且这种选择所表现出的民族性并不是从明治维新才突然表露,而是自古就已显示出来。当然,宗教流变过程还有更深的复杂性所在,作者能将其梳理清楚,并站在文化比较的视野来看,也极为可贵。
评分在作者看来,日本的神佛习合史,是中央与地方豪族之间对权力和民间舆论进行争夺的历史。佛教的传布与地方私权力的扩张同步,两者同时在室町幕府时达到顶峰。律令制中央通过神祇官对民间信仰的控制 和它征税的合理性依据(祝圣的“初穗”)均被佛教的传入打破。奈良时代,神社旁边开始建有神宫寺,地方豪族的私有制观念觉醒,屡有把土地捐入寺院以逃避租税的事例,庙产成为私产的庇护所,在豪族的鼓动和杜撰下,地方神灵脱离神身,归入佛门,班田制崩溃,中央被迫允许土地买卖,行负名制,按所有权征土地税。大乘佛教主张苦修的只限于出家人,在家俗人只要供养僧侣即可赎罪获救,因此获得豪族支持。到平安前期,日本寺院大多数被杂密的大乘佛教所覆盖。镰仓到室町时代,各地神灵通过本地垂迹成为各种菩萨的化身,对自身的神话也进行了佛教化的重新诠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