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作品系列见于《单读》《读书》等,著有访谈录《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2021年)。
曾经有一个国家,名叫南斯拉夫。它曾经是世界主义的乌托邦实验场,如今,它的形体已不复存在,却给整个东欧留下幽灵般的遗产。
从2018年到2020年初,作者踏上前南斯拉夫的土地,走入它曾经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与当地人相遇或分别、攀谈或争辩,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代际的记忆,让前南斯拉夫在不同版本的讲述中渐渐浮现。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人,该如何消化自己的历史,建造自己的未来?
这是前疫情时代的一次可贵记录。当世界趋于保守、封闭与隔绝,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重重边界?打开本书,打破边界,重建人与人的真实联结。
##艰辛不足为人道,守得云开见月明。南斯拉夫是一种关于能量的隐喻,一种孤勇,一种不该被抛弃的生命状态。写作教育就是生命教育,不需要被局限在文体分界和标签认知的自我捆缚中。作为巴尔干三部曲的开篇,这是一本粗豪有余、灵巧不足的书,但作为作者,我用五星给自己鼓劲,希望它鞭策我继续前行。时间如果在行动中度过,那么行动本身就是结果,时间本身就是感情。
评分 评分 评分##以我有限的视野来看,在异乡进行虚构创作,如小说和电影,必须绵里藏针,像波兰斯基到西欧和美国拍片;具备文化纵深的非虚构作品如游记、随笔甚至田野则要像磨镜,在这个过程中视线逐渐开阔明亮。因此,站在边界的人的身份是探访前南斯拉夫的题中之义,就像书中采访到的一个人说,日本或韩国大概不会像中国一样对南斯拉夫有兴趣,因为南斯拉夫是一种身份、一段记忆、一个寓言,而它由历史冲积而成的沟壑是无法被世界主义或民族主义抹平的。
评分##巴尔干是一片同时被历史化和去历史化的神秘地。多年以前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使馆所引发的抗议图景业已模糊不清,有关它的印象在我这里被压缩成一张(男性化了的)奇字地图,东契奇、德约科维奇、约基奇、武契奇……实际情形当然并非如此。卢布尔雅那、萨格勒布、斯普利特、贝尔格莱德这些性格迥然的都市与小城在作者感性却不失洞察的笔下令人神往。《边界的诱惑》并非游记白描,它的文学性和现实感勾挑着每一位成长于后社会主义中国的读者的神经。书中关于铁托时代的“丰沛”与后铁托时代的“匮乏”(也包括反过来的情形),抑或是前后的“团结”与“分裂”(也包括反过来的情形)所勾勒出的历史和现实真实的轮廓,像是来自远方的明灭镜像,同时也严肃地告知我们,一种亲眼所见与另一种亲眼所见的不同,取决于作者的能力和选择、问题与方法。
评分##柏琳好样的,终于出来了,读试读本时还是两年前的春天,那时我在居家隔离。阅读过程中我一直翻阅地图,柏琳笔下的城市各有情绪和态度:斯洛文尼亚温柔,卢布尔雅那心甘情愿失语,布兰德静谧,皮兰过度平静,克罗地亚阴郁,萨格勒布心事重重,达尔马提亚乐观,斯普利特失落,杜布罗夫尼克重秩序且精明,波黑顺从命运,萨拉热窝渴求归属,莫斯塔尔天真,维舍格勒静悄悄,塞尔维亚充满悲剧气质,贝尔格莱德贫穷、性感、温柔、强悍。这本书的主题都很硬核,战争与杀戮、种族与宗教、冷战与霸权、怀旧与逃离、理想的消逝与未来的迷惘……但柏琳始终相信,存在一个诗性的生存空间,所以这本书不会让人胸闷气短,因为书里还有文学,电影,奶油蛋糕,波斯尼亚炖锅,广场上嬉闹的孩子,路灯下起舞的姑娘。
评分 评分##全书浸透着无限的坚毅与勇气,不时也散落出温暖。期待重新出发的时刻!!另外,我觉得封面挺好的!!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