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新:筆名柏木釘、李晗冰等,《人民日報》高級記者。1970年生於山東,1992年麯阜師大中文係本科,1995南開大學中文係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人民日報》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從事環境報道,曾獲評2005年“首屆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稱號;之後轉為科技報道。著有《三代科學人》《科技創新熱點辨析》。
2005年春,圓明園防滲事件被媒體曝光。這件事前後曆時大半年,在全國産生瞭很大反響,極大地推動瞭《環保法》,特彆是《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貫徹實施,堪稱我國環保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圓明園湖底鋪防滲膜,到底是環保,還是破壞環境?圓明園到底是要建成遺址公園,還是建成一個現代公園?本書全麵、生動再現瞭圓明園防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人們常說“曆史是一麵鏡子”,時隔十六年之後,當我們迴望圓明園防滲這麵鏡子時,又能從中看到什麼,得到怎樣的啓示?
##鄱陽湖大壩修建正在經曆與05年圓明園防滲工程類似的進程。一旦破壞式建設的懲罰成本低,就會有商人行使少數人利益,圓明園裏可以租彆墅、開遊樂園。過去瞭十幾年,原則到底是開發還是保護,我們還是沒想清楚。環保是麵嚮未來的一種事業,公眾參與在其中極為重要,不一定要成為專傢纔能講話,每天和這些草木、土地、動物、河流相處的我們這些多數的人基於經驗的感知,或許是我們手裏最好的武器。即使寫的有點囉嗦,但真的值得一讀,麻煩此類書 請一定要大火特火! 看完瞭,給五星,沒得說,雖然還有很多瑕疵。想說的話很多,在短評中寫不下瞭,於是就把我在豆瓣的第一篇書評獻給這本書吧。 圓明園事件恰好發生在我的大學期間,發生在我大量修習專業課的階段。雖然由於考研等原因沒有特彆去關注這件事,但其啓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最後的...
評分##2005年事關環評的最大動作其實並不是在圓明園,而是在年初的那場主要針對水電工程的環保風暴。潘嶽作為分管環評工作的總局副局長,在那場環保風暴中也算是嶄露頭角。但是當我從2022年的視角迴看2005年的兩場事關環評的重大事件時,卻還是覺得這本書裏所記錄的這場圓明園防滲膜...
評分##2022年讀完的第一本書。轉馬淩老師的評語:對於新聞學科的研究者而言,這是一個完備的田野案例,告訴我們記者是如何做新聞的,各方力量又是如何博弈的,在成為政策法規的過程中,媒體人到底發揮瞭什麼樣的作用。難得,作者留下大量的材料,包括記錄和照片,所以,我是從“後颱”這個角度來讀這本書的,進而,我覺得本書有學術研究的價值。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紀實且不失風趣的文筆,一口氣讀完瞭這本書。 一份記者工作的範本,也體現齣瞭那個年代的一些荒唐。 環保永遠不是動嘴皮子,不能讓無知在曆史上留下更多這樣的事件
評分##讀的很順。不過結尾有點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感覺。可能是此時的輿論監督氛圍更加艱難瞭吧。基本上沒有再有那樣的集體討論環保公共事件的情況瞭。有什麼問題動輒成為公共事件,隻能等官方通稿。某種程度來說各方都沒有形成一種就事論事的習慣。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真的好難,某些人把它等同於全盤否定自己吧?另外, 本書成稿於2007年,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纔齣版,畢竟已經過去十五年瞭。且沒有補述一點最近十年圓明園的變化。有些遺憾。
評分##在新聞輿論的監督下,相關法律法規補充完善瞭,新聞曾經很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