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涛,生于1947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在郑州大学任教;1978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曾任《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科学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创办“走向 未来”丛书;90年代以来,先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讲座教授、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系统的哲学》《历史的巨镜》。与刘青峰长期合作研究,合著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中国思想史十讲》等。
本书以轴心文明的起源和演化为基点,运用观念史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系统勾画了史前至今人类文明的主要脉络,并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文明的大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既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又能包含西方的历史经验,同时能说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此,作者着重考察了普遍观念(社会思想文化)与社会行动(历史事件)之间的互动模式,对古代文明的兴衰、现代社会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文明的冲突等事关人类社会命运的重大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这个周密的解释框架之下,纷乱历史表象背后文明的本质逐渐清晰起来,现代社会的走向和人类文明的未来也有了可供展望的理论工具。
##纸质 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读完了,读的有些累,读到最后一章节才基本理解金先生的“观念史—系统论”。金先生论证逻辑系统性极强,全书虽然篇幅较长,但从头到位都是严丝合缝,没有废话。 很难写出系统的读书笔记,因为我觉得只读懂一部分,不敢说彻底的读懂了。 另外,我觉得他的“观念史—系统论”很适合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评分##《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副标题是:探索大历史的结构,这个副题名符其实,正是本书的宗旨。金观涛在〈序〉中说:“发现人类社会演化的法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自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历史上前赴后继,不断有人视发现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演化的普遍法则...
评分##黑洞、大数据与重建现代真实性 潘一禾 发表于《杭州》杂志,2022(08) 承认思想和立场有“代沟”、跨文化后还有理解上的“鸿沟”并不难,难的是因为“代际差异”和“国际距离”而发现仍然健在的这好几代人,曾经拥有的共识可能被无情淘汰,甚至很多精英们殚精竭虑的建设努力,仿...
评分以泰迪的速度刷了400页,剩下200页缓缓再刷,不过可以写书评了。 引用的史料太老了,和写《超稳定结构》时完全没有更新。史观也太老了,是新一代公知批判的“宏大叙事”。 至少新一代承认自己学养有限,整合不了这么多知识。老一代下乡知青恢复高考,更无知无畏。 现代性的决定...
评分 评分##整合“观念史”与“系统论”的煌煌巨著,呈现出“超越视野”等颇多新意。然依旧有从“结果”推论“原因”之感(但又不同于贝叶斯的多重试错),致反证历史易,预判未来难:1.“普遍观念”的边界亦须更细致的考察,其受约束的条件被简化;2.观念的“突变”未能彰显,打破“惯性”的突破,类似于基因与环境的互动;3.现存文明并不能代表其必然自洽,失落的文明或另有“隐情”;4.“模型”即为“遮蔽”,故没有终极的阐释。以为能跳出窠臼,往往仍止步于自我的规制!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