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客,英语专业出身,语言学博士,曾在英国留学、访学。从事汉英之间文学、文化交流的研究。热爱锅碗瓢盆里的油盐酱醋,亦喜稗官野史里的“五味杂陈”。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风东渐大潮汹涌澎湃。以往的研究,似更注重“器”或“道”的层面。本书从“西食东渐”这一具体角度,来考察传统中国的现代蜕变。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我以为不应该把糖、咖啡、茶、烧酒等许多食品的出现贬低为生活细节。它们分别体现着无休止的重大历史潮流。”作者梳理了大量中外文献,在相关历史文化语境的勾勒、论析,与对众多个体饮食记忆钩沉、探赜的基础上,对西餐汉语表述与译写的典型文本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考论,从而立体地展示出近代“西食东渐”过程中的“大”形势与“小”历史,呈现了饮食变迁和语言拓展的幽微进程。
##米兰|开篇容易被中西刚接触时的故事吸引,但随着时间推移依然是毫无解释的单纯赘述。西食如何影响中国人,中国人如何改良吸收拒绝西食毫无说明,更多的材料堆积也不总结。至于翻译也只到解放前,而解放后的语言统一中如何翻译西食也是零,作者最终沦为抄书学童
评分##文化史课的推荐书目。很有意思的选题,行文流畅易读,切入点好,总体按时间线梳理,兼顾中外材料。稍显美中不足的是转引过多略失严谨,最基本的例如《大公报》和《申报》现在都有很便利全文数据库可供检索原文。还有很多近代报刊资料未见使用,不过也算留下了更细化研究的空间。然后就是编辑比较粗心,单独成段的引文字体时不时变成和正文字体一致,还有出现破折号——打成斜杠/这样的小瑕疵,影响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还能叫浅尝辄止?我持不同意见。整个引用资料和分析推论都算相对完整了。一手资料,去找个清朝的活人来采访?写短评也得稍微思考一下吧。
评分##文化史课的推荐书目。很有意思的选题,行文流畅易读,切入点好,总体按时间线梳理,兼顾中外材料。稍显美中不足的是转引过多略失严谨,最基本的例如《大公报》和《申报》现在都有很便利全文数据库可供检索原文。还有很多近代报刊资料未见使用,不过也算留下了更细化研究的空间。然后就是编辑比较粗心,单独成段的引文字体时不时变成和正文字体一致,还有出现破折号——打成斜杠/这样的小瑕疵,影响阅读体验...
评分##观西食东渐,食材传入较早,食法却是近三四百年之事。中西餐各有所好, 饮食男女,不同食材食法增添各种色香味,妙哉。 “一万年前,人类因陶器的发明而掌握了食物加热的技能,这是第一次饮食革命。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农作物大迁徙,引发了第二次饮食革命。”—P17
评分 评分##这并不是一本菜谱或是食物史,其着眼点在于不得不通过“翻译”而接受一个新世界的存在:秩序、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多元。纠结于史料或规范,反倒无法体会这种隐日常细节中的历史冲击,我天朝无所不有,还是蛮夷之道茹毛饮血?跨文化沟通与冲击,至今仍是人类个体与群体所面临的共同话题,至于力量、优势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于词汇上的体现,则是更深的历史进程之一部分了。
评分 评分##我一星都不想给,什么乱七八糟的。首先标题跟内容就不挨着。其次她这都是网上的八手材料。第三,有关食物她自己啥也不懂,对食物对晚清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全文好多“不知道是不是”,你都知道是不是,你搁这写啥呢。第五,你论翻译就找了一个小说三五个例子,本科论文写成这样都毕不了业,省基金可也太好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