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非 學者,作傢。1960年生於安徽閤肥。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分配到新華社《瞭望》編輯部工作。1985年調《文藝研究》編輯部。1987年調入文學研究所,先後在新學科研究室、當代文學研究室工作。曆任當代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文學所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文學所學術委員等職。代錶作《解讀延安》、“典型三部麯”、“李潔非明史書係”、《天崩地解:黃宗羲傳》《文學史微觀察》《天國之癢》等。榮獲首屆馮牧文學奬、第五屆魯迅文學奬、第十三屆中國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和第七、八、九屆科研成果奬等。
中國有悠久的“良史”傳統,有成熟的修史製度,中國史學可謂發達和厚重;即使這樣,曆史在中國也不能接近避免含混和疑難。一些貌似耳熟能詳的 “已知”曆史,有的還屬熱門,聲名赫赫以至婦孺皆知,然而一旦深予案究,卻意外地發現:有的餘音未絕,有的疑點叢叢,有的聚訟不休,有的根本是懸案。 本書涉及的六案分彆是:焚書坑儒與挾書律,建文皇帝硃允炆的失蹤、下西洋、王安石變法、鹽鐵會議、《老子》作者及書。作者李潔非展開各案細節,搜其紛紜,呈其歧雜,從文獻角度還原其復雜性,並進一步做齣瞭新的發現。
##筆法枝蔓甚多,要錶達的主題轉而變得隱約晦澀;文風文白相間,文過於白,不夠清晰流暢;考辨未允精審,而結論太過確鑿,尤其老子一篇,對古籍過度闡釋。早年讀李潔非《龍床》《野哭》等書,頗快意,今對此《古史六案》,頗有難卒讀之感,是李潔非變瞭,還是我變瞭,抑爾我皆變乎?
評分 評分 評分##探疑的原因在於多重曆史語境對曆史事件的重構,撥開迷霧檢索真實,也分析瞭不同解讀的曆史影響。《王安石變法》一節最佳。
評分 評分##曆史事件的個案分析,雖說是個案,而前緣後果、人物世事紛繁復雜,加之囿於篇幅,可想抽絲剝繭之難。因此,讀書時總覺得,行文有時頗似講演,話到嘴邊就先把這茬事講一講,講完瞭再迴正題,稍有頓滯之感。
評分 評分##焚書坑儒與建文、鄭和可挖不多;王安石與老子辯為最佳。變法一節引實相證,資料參考很用心。老子一節則以虛推論,邏輯自洽很有說服力。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