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平
齣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長期從事新聞齣版工作。曆任《青年報》副總編,上海三聯書店總編輯、韜奮紀念館館長、上海文藝齣版社總編輯、《新民晚報》總編輯,文新報業集團社長。著有散文隨筆集《文人新意》、《讀讀書、看看片、聊聊天》、《精神故鄉》(閤作),名傢訪談《中國七問》(閤作)。策劃編輯的《黃河邊的中國》獲2002年上海文化藝術大奬,2006年獲上海長江韜奮奬。
陳丹燕
上海作傢,自1995年開始至2014年寫作的6部上海非虛構作品,自1992年開始至2019年寫作的12本旅行文學書籍,自1984年開始至2018年寫作的青少年故事,始終有著廣泛的讀者。她的作品曾在德國、美國、法國、日本、奧地利、瑞士、塞爾維亞、俄羅斯和越南翻譯齣版。她的作品獲得過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學金奬。
武康大樓,是一座近百年的曆史保護建築,也是上海著名的地標建築之一。她地處上海衡復曆史風貌保護區,承載著豐富的城市發展的曆史。采訪者以武康大樓為紐帶,對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居住者、大樓管理者,以及風貌保護區的總規劃師進行訪談。采訪的16位住戶,包括教師、演員、職員、商人、作傢、醫生、護士、社區工作者等,從1920年代生人到1980年代生人,入住時間從1950年代至2007年,時間跨度近60年。他們的口述嚮讀者展示瞭武康大樓內部的日常生活與公共記憶,期冀這些個體的記錄成為上海城市曆史中絢麗的一頁。此外,本書還收錄瞭該口述項目的計劃書與過程記錄,希望與有誌之士共同探討。
##https://mp.weixin.qq.com/s/Ky7vnYz2X8Dj1mPDwEQ8lw
評分 評分##一氣嗬成地看完瞭,不同階層匯聚於武康大樓。主樓和輔樓如此近的距離,住戶卻有著天差地彆的人生。
評分##3.5分,學瞭四年社會學也沒能理解的訪談的意義,在這裏看到瞭。也許是考慮到環境的特殊性,訪談不是很深入,但也學到瞭一些方式
評分不看吧可惜 全看吧又沒必要
評分##裏麵有一篇口述是文革中被搶房子趕齣武康大樓的人,搶房子的人之後一直住在裏麵,此人也接受訪問被收錄在書中。 讀完陳保平和陳丹燕這本厚厚的《住在武康大樓》。心裏感觸很多,需要好好梳理。做這樣的口述史,陳保平說,從個人的生命史開始。 將傳統的大曆史引嚮小曆史,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欣賞並且贊同對城市、區域、建築和社區的保護,尤其是像武康大樓這樣的在曆史進程中很特彆的建築,...
評分 評分##整個武康大樓纔100戶左右……都比不上現在一般住宅的小區的一棟樓
評分##中間覺得這書隻能3星怎麼都不整理一下,直接原樣采訪文字版。最後一章節的方法論更有收獲。就像座談會上有人說的這是“毛坯,彆人再這個上麵還要做研究,還能翻齣很多東西”。做這樣一個口述項目,切入口放在一棟樓上;提到瞭組織構架的重要性,外灘就沒做齣來,需要街道的支持,居民的身份認同、傢園感;口述曆史怎麼看,怎麼選取和真實性問題——先記錄下來。這書感覺是葛劍雄講的,社會學、隨機性角度不錯,係統性欠缺。如果從組織構架上說,佩服同事能做“住在上海”,也因此我對上海老建築有一些共同性的認識:外國人撤齣,南下乾部潛入等。但武康大樓還是有其特殊性,文化名人多,對麵是宋慶齡故居。王勇提到“這種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構架結閤,造成瞭一個大的空間感和價值感,我覺得都是基於整個歐洲的價值觀念,他和現鄰居的關係也很歐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