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是什么?88岁历史学家献给国人的温情之作
【作品看点】
★ 承续冯友兰、钱穆对中国文化的温情,直述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 “中国三部曲”压轴之作,继《万古江河》《说中国》之后,许倬云教授在文明的土壤里发掘养分,用逐渐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好书,余英时郑重推荐、许纪霖专文导读
★ 一部探索中国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
【焦点推荐】
余英时——本书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雅俗共赏、古今一贯,远远超越前人。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生活相当全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包含在内。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时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郑重地推荐它给读者。
葛兆光——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许纪霖——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先生心怀家国天下,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间。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流传下去,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内容介绍】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
##中国文化研究是一个宏大的题目,五四以来的文化大家多有著述。从冯友兰、梁漱溟到柏杨、钱君毅等人,多从大传统入手,试图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而许倬云从小传统入手,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自下而上的对中国文化进行审视和阐述。 《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分为“...
评分##很精彩的一本书,把文字、绘画、鬼神、小说都纳入历史写作。以前的史学家著史,往往关注的是精英阶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最出色的,就在于它具备强烈的社会性和大众性。惟其如此,许倬云才能够关注到那些经常被其他历史学家忽视的材料,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有用的证据,这是功底,也是眼光。最有趣的部分,是用文字部首证明中国的五行观念,把中医、烹饪结合起来,说明中国人的互动、互补的宇宙理念。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一章写《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四本小说,表达了民间的理想。对历史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无一字无来历”,而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因此,即使是虚构文学,其反映和表达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
评分 评分 评分##好书,看清自己的来处,看到作者悲悯之心,看得我泪眼朦胧
评分 评分##没说出什么新东西。
评分##春日好时光 是该好好看书的日子 感觉肢体与细胞都在躁动 酝酿着一个想法 与人分享 【方文山】做客某节目时曾说: “我觉得有一件事情做对了,就是不带功利性地阅读。阅读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事情,因为任何人田野调查,写了一本昆虫图鉴、或是一个采风的旅游、或是一个文学作品...
评分##解惑的一本书。虽然全部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西方接受的教育,但是骨子里一直觉得自己非常“中国”,直到18年底加入了一家跨国的中国企业。那时候发现自己和企业文化格格不入,不理解各种人情世故,几乎同事大部分想法都让我匪夷所思,心中一个大大的问号。从此之后我认识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真的存在,并且想认真的探索差异在哪里。 这本书解释了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质,重在以自身的提高达到“彼岸”。和西方袄教的二元对立(如光明与黑暗)相反,中国文化着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五行阴阳,中国的宇宙秩序是多元互动的,寻求均衡。以前看过一句话,找不到出处了,大概意思是:世界文明的延续,或许要依靠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只是可惜很多中国文化,在近二百年已经逐渐被西潮没顶,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可以再次让我们文化的精髓展露头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