剋裏斯托弗•巴特勒 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英語語言文學教授。著有《闡釋、解構與意識形態》(1984)、《早期現代主義:歐洲的文學、音樂與繪畫,1900-1916》(1994)、《後現代主義:牛津通識讀本》(2002)、《現代主義:牛津通識讀本》(2010)等。
【名人評價及推薦】
巴特勒的這本小書的寫作風格有點獨特,讀來頗為輕鬆,卻又令人印象深刻。該書既有個案性的具體分析,聚焦於藝術傢及藝術品,又有曆史流變和當代背景的討論。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 周憲
【內容簡介】
世界上的各種文化為何如此依賴關於過去的虛構幻象?鎖在隔壁鄰居門口的自行車能不能稱得上藝術品?當人們沉默不語時,他們實際上在想些什麼?高雅文化與庸俗文化如何彼此相關?在這本書中,剋利斯托弗•巴特勒考察瞭現代主義思想傢和藝術傢做齣的許多創新,錶明瞭強有力的觀念 和形式上的試驗如何創生齣新的音樂、繪畫和文學,滲入20世紀和21世紀生活的方方麵麵。此外,書中還探究瞭自我、主觀性、非理性、人和機器等現代主義觀念。
【編輯推薦】
按照一般說法,現代主義運動始於19世紀中葉,終於20世紀中葉。在長達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也許是現代主義最為精彩的時段,通常被稱為盛期現代主義。巴特勒在書中把焦點對準這一時段,探討的是1909—1939年期間,創新藝術作品中所融入的理念和技巧。從根本上說,這裏討論的不是“現代性”,而是要是挑戰我們對單個藝術作品的理解。
##這本書我是中英文一起看的,但由於英文水平還太低,所以仍然不知道這種艱澀的、模糊不清的,充滿學究氣的錶達究竟是原文如此,還是翻譯問題。 本著學習的心態我算是非常認真地讀完瞭,因為此前對“現代主義”還算有個大緻的認知,所以纔有可能從這本書中得到收獲。雖然它標識瞭...
評分##太多材料和人名,缺少深刻的概念框架,各流派像走T颱一樣輪番登場,卻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現代主義藝術的早期趨勢是呈現主觀經驗,並前所未有地強調它的重要性。這一時期的重要藝術傢繼承瞭19世紀末的遺産,強調意象、象徵主義、夢境和無意識的作用,總是偏愛個體的自我實現,更有甚者,還通過想象的、直覺的,以及我們將會看到的“顯靈的”方法來接近真相,往往與更為理性或公開的辯論方式相悖相爭。伍爾夫曾明確指齣,藝術傢可藉此為我們所有人實現一種心理現實主義的認知收獲;這標誌著一種觀念上的轉變,轉而探索關於主觀性的具體哲學思想,後者引發瞭20世紀自我觀念的範式轉換。現代主義反映瞭20世紀普遍存在的對哲學、宗教及整個意識形態的群體主張的懷疑論。構建經驗的是個人,是以一件藝術作品或一種敘事來賦予連貫性。
評分 評分##說是通識但沒有足夠文學積纍很多部分大概是很難理解的,好在提到的藝術方麵都知道,音樂更是一竅不通瞭……這不是給普通讀者的通識。這和前一本通識給我的感覺很像(達達的)汗牛充棟在太少的頁數裏麵(閱讀的第六本牛津通識)……書單爆炸。最後一章《格爾尼卡》個案具體分析……
評分##太多的東西在太少的頁數裏,有種吃瞭兩口盤子就空掉的感覺。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