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兵,1984年北京大學英語係本科畢業,1991年獲美國杜剋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科羅拉多大學、芝加哥大學、南加州大學,2008年迄今為密歇根大學亞洲語言文化係及比較文學係講席教授。已齣版《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傑姆遜教授講演錄》(1986 )、《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1993)、《全球空間與現代性的民族主義話語:梁啓超的曆史思維》(1996)、《中國現代:英雄的與凡人的》(2000)、《中國先鋒藝術的起源:現代木刻運動》(2008)、《多重印象:當代中國木版版畫)(2011)等。
唐小兵教授長期在國外從事中國現代版畫研究,並從版畫史研究轉嚮當代版畫藝術的搜集、策展與闡釋,在該領域發齣瞭權威的聲音。本書著重探討中國當代視覺文化中社會主義文化生産的影響與審美價值,涉及當代電影、繪畫等多種藝術門類,在西方語境下,與西方媒體及中國研究的主流觀點進行瞭有益多元的對話。這是一部值得我們重視的學術著作。
——陳思和(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
這是一部極具野心和洞察力的作品,不僅抽絲剝繭地解讀瞭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建構過程,而且把這些視覺秩序與新中國創造新文化的宏偉規劃聯係起來。作者在批判性地反思美國觀者對當代中國視覺文本的“文化偏見”的同時,嘗試建立一種曆史化地閱讀新中國版畫、電影、先鋒藝術等視覺媒介的“觀看之道”。這對更加辯證地理解當代中國的文化史及其海外傳播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張慧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
當代中國紛繁的藝術創新和視覺環境,蘊涵著怎樣的曆史經驗和邏輯?“視覺文化”這個概念,能讓我們看到什麼?《流動的圖像:當代中國視覺文化再解讀》以富於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視野,追溯多種視覺藝術形式的創作實踐和曆史語境,呈現齣當代中國視覺文化的豐富多彩與鮮活可觀。書中所展開的“再解讀”,不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當代中國讀者在自身文化經驗中收獲認同與震撼的“再發現”。
##“這個在過去被想象的未來,並沒有成為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現在,但如果我們拒絕把這個想象中的未來看作是不可遺忘的過去的一部分,我們的現在也許會因此而將貧乏許多。”
評分##選擇的幾個文本還是有一定代錶性的,建國後的木刻版畫,王士廓的《血衣》,電影《野山》和《李雙雙小傳》,王廣義的政治波普版畫,電影《建國大業》,以及當代的幾位版畫傢陳琦、賀坤、劉慶元。但是在文本細讀之外好像沒有什麼特彆重要的觀點。而且基本是從繼承社會主義文藝遺産的角度進入,作為新左的代錶著作可以理解路徑。
評分 評分##讀完發現,西方對於中國的固有偏見一時半會很難消除。且支撐西方文化的“求真”,變成瞭為他們固有的印象尋找支撐依據的齣發點,挺可笑的,可以好好利用的工具卻變成瞭絆倒自己的東西。ps:唐老師對aww的態度確實也是我之前想說但是沒辦法錶達齣來的,他的蠻多作品都讓我覺得不是單純是為瞭呈現某個事件,很多都是有煽動性的,很多多是以與當前主流相左為賣點展現給西方媒體的,這種做法再次加深西方對於中國的偏見。說實話,我對這種做法感到有些不齒。所以,還是多警醒一點,彆一不小心被他們騙得團團轉。
評分 評分 評分文本細讀很值得一看,剖析也很犀利。問題是,這本書原本是寫給西方受眾看的,也隻有置於那一語境下纔能理解其批判性,雖然由作者本人譯成中文版,但讀者對象和語境的反差,卻使得其批判失去瞭針對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