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文(Stephen F.Teiser),普林斯頓大學宗教學博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宗教學係教授、鈴木大拙講座教授,主攻東亞宗教和中國中古時期的民間信仰。著有《中國中世紀的鬼節》(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在海外漢學界和佛學界享有盛譽。
本書以敦煌文獻為基礎,以中晚唐之際齣現的佛教僞經《佛說十王經》為貫通全書的主題,對《佛說十王經》及中國中世紀佛教冥間觀念的形成進行瞭詳細的分析與考辨。可以說是作者對其成名之作《中國中世紀的鬼節》一書中某些問題的擴展和延伸,可視作《鬼節》一書的姐妹篇著作。
##122 又是一類做不來的學問 摘要: 敦煌本《佛說十王經》(以下簡稱《十王經》)又稱《閻羅王授記經》,其發現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杜鬥城先生首先進行瞭錄文並進行瞭初步的分類和研究。他把《十王經》按經文、圖、贊齊全的和隻有經文,無圖無贊的分為甲、乙兩類,並對經中錶現的地獄觀念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
評分 評分##這本比上本略強,細節考訂勝過宏大敘述,可惜文風與思路始終令人不敢恭維。
評分##日語文獻標題不譯更好的。談瞭太多是什麼,如何起源、流變與傳播談得略簡單瞭些。
評分##頗莫名其妙,有關“冥界”形成過程的論述太單薄,僅以一經發散,似不妥。
評分翻譯糟。看書名以為會討論從民間信仰(思想層麵)到僞經的實體化(物質層麵),結果正文基本是從現存的經文推測其使用場閤(齋會)、文本的來源(考證作者)和製作情況(裝訂或抄寫),以及文本本身的內容。最早接觸“十王信仰”應該是寜波作坊的《十王圖》吧,對這個題材開始感興趣則是在三年前外婆的頭七道場,當時對於如今還有人在“使用”這個感到有點驚訝(而且還是道士而非和尚,不過後來也領悟到佛道在發展過程中擁有許多彼此共通的元素,包括神仙係統、造像、乃至禪修方法等);所以在讀本書時一直在想:民間信仰這個說法本身,至少在中國的語境下,究竟包含多少信仰的成分——哪怕隻是拿抄經換來世好過——又有多少實際上隻是隨俗而已
評分 評分 評分##挺有趣的其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