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博士、颱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詩學、詞學、清代文學和古典文學理論,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還有《龍榆生先生年譜》(2001)、《詩史》(2007)、《清詞的傳承與開拓》(閤著,2008)、《無聲無光集》(2013)、《帝國的流亡: 南明詩歌與戰亂》(2014)、《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錢澄之及其詩》(2014)、《張暉晚清民國詞學研究》(2014);整理作品有《施淑儀集》(2011)、《忍寒詩詞歌詞集》(2012)、《陳乃文詩文集》(2014);編著有《量守廬學記續編:黃侃的生平和學術》(2006)、《忍寒廬學記:龍榆生的生平和學術》(2014)、《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陳世驤古典文學論集》(2015)、《龍榆生全集》(2015)。
本書從《本事詩》開始,往下搜羅瞭兩宋到明清重要的“詩史”論述,完整地勾畫齣中國文學批評史與“言誌”的抒情傳統並立的另一個以“詩史”標目的紀實傳統。全書徵引文獻豐富,分析透徹,在對《本事詩》、明代復古詩論及清初王夫之、錢謙益“詩史”觀念的討論中均提齣饒有新意的結論。
##內容對我來說有價值,甚至是想到一塊瞭,其實文字可以再精煉些,行文有些小心拘束,不過作者已去,讀的時候抱著紀念和尊重之情。
評分 評分 評分##“詩具史筆,史蘊詩心”
評分 評分##文獻極其紮實,想寫相關論文一定要看的書。隻是在梳理過程中,明明已經提到瞭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但接續論述時都劃走瞭,著實很可惜,或許是大框架下的影響吧。
評分##整本書中隨處可見作者搜集與梳理史料的功夫,但要從中發掘齣這些史料的意義和價值,功力還有所欠缺。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