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島幼八,1942年生於東京三田。一歲時全傢移居中國東北,抗戰勝利後由中國養父母撫養長大,1958年迴國。1966年進入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總部事務局,主要從事翻譯工作,全麵投身於恢復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眾運動。之後也一直從事日中翻譯工作,為兩國的交流服務。六十九歲退休,七十歲開始撰寫迴憶錄《何有此生》,完成日中兩個版本。
他是一名“老日中”,即日本的日中友好活動傢。
他曾與唐傢璿同場做過翻譯。唐傢璿主動介紹他說:“中島先生長期從事日中友好工作。”
他始終對中國懷抱感恩之心,願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為中日兩國友好做見證。
中島幼八,曾作為日本遺孤在中國生活十五年。一歲即隨父母來到中國東北牡丹江省寜安縣。戰後,他沒有隨親生母親返迴日本,而是憑著自己的意願,和中國的養父母一起,度過瞭典型的中國北方農村的童年生活。他的養母和養父都是勤勞淳樸的中國農民,這塑造瞭中島幼八樸實堅毅的性格。十六歲迴到日本後,中島幼八憑著這種性格成功地適應瞭日本社會,並始終實踐著自己終生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
##貴在真誠
評分 評分 評分##看完之後感想很多,這和中國60年代自然災害時期江浙孤兒被送養到內濛等地、知青上山下鄉留下太多孽債那樣的故事一樣,因為曆史造就太多遺留問題。呂秀菱曾經主演的電影雲南故事也差不多是這樣的題材,讓我非常感興趣。菜菜子的電視劇紅十字:女人們的入伍通知單也是一樣的故事。其實現實比電影更讓人不忍卒讀。實在佩服這些養父母的寬厚胸襟,那時真是人情味濃厚的年代,也難怪猶太人對唯一能接納他們的上海一直感恩銘記。中島先生是個實誠、謙卑且懂得感恩的人,尤其自費齣書寫齣這段曆史也真是不容易,隻可惜因為中日時好時壞的關係讓他和恩師、養父母、摯友親朋聯係一度中斷,尤其跟第三任養父和養母最後沒能再見,這實在讓人唏噓。墾荒團團長石井也是個好人。隻希望這樣的曆史不要再次重演。東北農村的風土人情讀來很有意思,比小姨多鶴有意思多瞭
評分 評分##生母要跟開拓團迴日本時,去跟養母討迴孩子,養母不給,兩人爭孩子,最後生母落敗,黯然留下孩子迴日本,這一段印象深刻,感人。
評分 評分##和平最堅固的理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