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电影学者,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欧洲电影史、法国电影和当代电影美学,著有《迷影文化史》,译有《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电影诗人帕索里尼》、《莱昂内往事》、《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等。
Fredric Jameson认为,我们可以把(欧洲)六十年代想像为资本和强权国家在全球退败的一个时期,也可以把这个年代构想成资本借助崭新的生产技术和全副武装的生产方式,开足马力扩张的时期。从福柯的角度看,所谓新的生产技术就是权力话语。六十年代谢幕,留下的是一块巨大的空白话语舞台。七十年代开启,站在麦克风前的不再是进步学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而是大众传媒和明星,是非理性的符号消费。如果六十年代是话语中心模式的最后演习,那么七十年代是娱乐工业趁火打劫偷袭大众话语的时代。六十年代结束了,共同话题消失了,战壕解散了,文化代言人面临着话语重构和反思,这个过程带来短暂的话语真空,布满嘈杂的个人主义低语。这就是奇妙的七十年代,精英话语的重构性缄默与娱乐话语的逐步登台,从文化英雄到娱乐明星,话语舞台的交接期间是一个政治压抑、经济低迷的年代。这种失望、颓废和压抑构成了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基本氛围。本书就是作者论及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一个合集。
##这本读的有些慢了,因为读的过程中总是忍不住会去查一查书里面提到的没看过的电影或不熟悉的导演哈哈~
评分##兼具深度和趣味性是很难的,但是李洋的很多文章基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书里那么多篇里,较不在水准之上的是“黑色的黎明”;柏林学院那一篇,行文上有点疏漏。
评分 评分 评分值得五星推荐,不仅是影评写作的范本,还给迷影者们很多思考,尤其第一辑中的几篇
评分 评分##这本读的有些慢了,因为读的过程中总是忍不住会去查一查书里面提到的没看过的电影或不熟悉的导演哈哈~
评分##最喜欢“影评是什么”这篇,归纳总结得很好,对影评和影评人问题得到较大启发。不仅有理论层面的文章,也有针对某个文化事件的影评,不过很多时候剖析的角度会陷入学术的自说自话,离电影和影迷很远,不能触动到我。内容水平没得说,感谢李洋对中国电影丛书出版的贡献。
评分##惊叹于李洋老师的深厚学识,文章的可读性很强,而且发表于不同刊物不同时期的文章都保持在很高的水准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