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等。
这部《中国戏剧史》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虽是旧作修订,但今日看来,仍有新意。他改变了戏剧史的惯常写法,力图摆脱以“史料”替代“史识”的弊病,想在大量的资料之上浮悬起一副现代人的目光。
##逻辑清晰,论述简明,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读物。虽然我不欣赏余秋雨为人,但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非常有启发的。我一天就读完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功不可没。每一章节的小结都简明扼要,自然流畅,甚至有些章节的开头还能一句话回顾前文。 我非常喜欢第一章第四小节和最后一章最...
评分 评分##文笔很余秋雨,写的也不学究,增长见闻,作为睡前读物还是不错的
评分##一 邈远的追索 1原始歌舞 2巫觋活动:屈原《九歌》 3优的活动:衣冠优孟 总结:我国戏剧美的最初踪影,可在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中寻找。在古代,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往往是互相融合的,古人们便在载歌载舞的拟态表演中走到了戏剧的大门之前。孔子把巫术礼仪引向政治、伦理之途,...
评分对中国戏曲的梳理,不只着眼艺术体裁沿革,兼顾社会思潮与文化现象同艺术作品的交互影响。从滑稽优伶到百戏杂陈,歌舞小戏、参军戏、松杂剧,花开两支北杂剧与南戏-传奇,以致传奇式微花部兴起,百戏荟萃拱托京剧,戏剧史本身就是一出好戏。囿于简薄,有些地方梳理实在是很粗略,反思、批判、呼告都有浮光掠影之感,典型的余秋雨式文章;最后的附录不仅不幽默还让人觉得尴尬,普通读者谁想看这种狗屁倒灶的事?不过放在本书后面却是有了点滑稽色彩,只好叹一句:鼓动笙歌起,幕开旦末随,造化喜弄笔,与君俱伶人。
评分##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戏剧的深入研究。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戏剧发展历史, 并充分肯定了戏剧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并提出了戏剧艺术创作的建议。 真的是不得不读。 不可不重读。 好书!
评分##余秋雨先生关于自己本职专业的学术著作,初版于二十多年前,长期散文写作的训练让这本书的文字流畅,可读性极强,而注重探讨戏曲戏剧与国人文化心理演化和中国历史变迁之间关系的视角,也让这本书能言人所未言,具备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原创性贡献。短短二百多页的篇幅,把中国戏剧发展的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实在值得赞叹。唯一遗憾之处在于全书主要是论述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对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发展部分的记述,太过简略,期望先生能够再就后一个话题,另写一本专著。
评分##余秋雨先生关于自己本职专业的学术著作,初版于二十多年前,长期散文写作的训练让这本书的文字流畅,可读性极强,而注重探讨戏曲戏剧与国人文化心理演化和中国历史变迁之间关系的视角,也让这本书能言人所未言,具备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原创性贡献。短短二百多页的篇幅,把中国戏剧发展的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实在值得赞叹。唯一遗憾之处在于全书主要是论述传统戏曲的发展史,对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发展部分的记述,太过简略,期望先生能够再就后一个话题,另写一本专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