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捷剋小說傢,生於捷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傢、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麯,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曾在藝術領域裏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嚮。”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齣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齣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瞭自己的方嚮,從此走上瞭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剋齣版,獲得巨大成功,連齣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瞭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傢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纔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奬,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齣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錶麵輕鬆,實質沉重;錶麵隨意,實質精緻;錶麵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瞭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傢,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瞭“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齣版瞭《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人一思索,上帝就發笑。”昆德拉說,在這個格言的啓發下,他喜歡想象:弗朗索瓦?拉伯雷有一天聽到瞭上帝的笑聲,歐洲第一部偉大的小說因此誕生瞭。小說藝術來到世界正是上帝笑聲的迴響。小說的智能不同於哲學的智能,它不是從理論蘊含,而是從幽默精神中産生的。這本作品是昆德拉對小說藝術思考的總結,藉由此書,我們可以瞭解這位作傢的藝術觀點、風格、技巧,和他對寫作的態度、對文學傳統的理解,以及在這個態度背後對人和世界的想法。
##生活是一個陷阱,這一點,人們早就知道瞭。 ——米蘭·昆德拉 不知何故,我對米蘭·昆德拉嚮來不感興趣,他的小說一眼沒看過,所以有時候就連讀書似乎也要講一點緣分。但從某一天開始,我非常願意讀一些作傢關於小說見解...
評分 評分首先說一句:不懂捷剋語,我覺得我失去瞭小說意義上最偉大的音樂。 但同比下,譯本也徵服到我瞭。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那時我就像聽古典樂一樣,一次次被他帶入托馬斯的房間、床上、對女人的欣賞和自我的孤獨中。還有特蕾莎洗衣服時候被手打濕的書頁,都曾那麼感動我,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到小說中所存在的超越現實生活而更高的真實性。我覺得特蕾莎的靈魂就是我,就是距離一步勇氣就可以實現的我的理想。穩妥。說迴這本書,密度很大,每一個字都是經過語言意義的濃縮,邏輯縝密而科學。從昆德拉對福樓拜的推崇不難看齣這一點,而對卡夫卡的部分,也說瞭卡夫卡超越超越政治學/社會學的小說的“徹底自主性”。昆德拉是一個讓人可堪信任的小說傢,他的感官和理性,對於我都可以以高度準確評價。我追求魯爾福的小說氛圍和昆德拉的音樂寫作美學工程。
評分##實際上,小說不應當具備任何功能,小說在“目的性”和“有用性”之外,是一種純粹的“耗費”。 小說有啥用?和哲學一樣,沒用。 (吐血瞭,這樣的書居然沒有評論!)
評分##充滿甜蜜的閱讀體驗,我和昆老師的心緊緊相貼(有點無恥瞭)。真的崇拜“小說審視的不是現實,而是存在”這個思考角度,被完美地說服瞭,雖然這似乎在某個層麵上是從亞裏士多德那裏奪胎換骨而來。某種意義上說,昆老師的小說也是一種境遇小說,但小說的形式已經大大地改變――文體駁雜化。對抽象詞語定義的描述性探詢,對人體手勢姿態的長久凝視。昆老師對“詩意”的把握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動人!對交響樂的分析愛瞭,昆老師高傲而銳利……(被甜蜜衝昏瞭頭腦的贊美之詞還有很長就不說瞭被強烈情感逼迫成某種喪失理智的nc粉) 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一書的開篇,《受到詆毀的塞萬提斯的遺産》,篇幅不長,但該文氣勢磅礴、字字珠璣,闡明瞭小說之藝術和真理即是小說本身的小說觀。而這恰是唯一正確的小說觀,與之不符的觀點,統統都是錯誤的! 在笛卡爾之後的歐洲,人被理性所纍,結果卻成瞭各種...
評分##. 發現那些唯有小說纔能發現的事,這是小說唯一的存在理由。(赫爾曼·布洛赫) ~~~ 《小說的藝術》 作者:米蘭·昆德拉 齣品方:@上海譯文 . 七篇文章是在1979~1985年之間寫作、齣版或宣讀的。盡管這些文字的誕生各自獨..立,但昆德拉在構思的時候已想著要將它們收在同一個集...
評分 評分##昆德拉的妙語連珠一如他極力“否認”的他小說裏的哲學和心理論述,盡管華麗並力求顯得客觀,卻無法掩飾在不加限定時(在我看來至少得有時期、文體、範圍的限製)的詭異——隻需要一個簡單的反問——除瞭他所認為的小說和他所處的時代,難道其他體裁就不思索人的存在問題嗎?放大的問題和這一時代的熱門文體並不等同於已有的抹去。就像每一位作為作傢的批評者,文章很好看,但這“好看”的背後總帶有不揭謎底的敘詭、所處派彆的針對性看法和有限的正確。看看昆德拉怎麼嚴格掌控自己文本的解釋權和他所希望批判的,以及在“小說”之名下插入隨筆、報道等卻希求自圓其說,大抵就可以明白瞭。 這是“小說”的一種解釋,僅僅一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