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伯林(1909—1997) 英國哲學傢和政治思想史傢,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齣生於俄國裏加的一個猶太人傢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汀等參與瞭普通語言哲學的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迴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嚮轉嚮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擔任牛津大學沃爾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自由四論》(1969,後擴充為《自由論》)、《俄國思想傢》(1978)、《反潮流》(1979)、《個人印象》(1980)、《扭麯的人性之材》(1990)、《現實感》(1996)、《浪漫主義的根源》(1999)、《啓濛的三個批評者》(2000)、《蘇聯的心靈》(2004)等。
在這本書所收錄的論文中,伯林討論瞭馬基雅維利、維科、孟德斯鳩、哈曼、赫爾岑和索雷爾等現代思想史上偉大的“異見者”。這些反潮流者的思想至今仍在挑戰著傳統的智慧,但他們的貢獻卻遠遠不為人們所認知。伯林以其非凡的想象性再創造力量,生動地揭示齣這些被忽略和被誤解的思想傢的真正創見,並以此來捍衛生活多樣性的理想和自由寬容的觀念。
##柏林在論馬基雅維利一篇中著重闡發的,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核心觀點是,這個世界存在著一種以上的終極價值,而它們之間是不可兼容的,並且無法用一種普世的標準(如理性)去判斷這些價值的高下,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韋伯所說的“諸神之爭”。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所作的隻能是做齣...
評分##嘗記馬剋思有言:由猿而人,隻有從人迴看猿,纔能更好地理解猿。此言極有深意,而且與常人慣常所思之方嚮,恰取一反對。近世英哲以賽亞·柏林《觀念史論文集》中論反啓濛運動,亦是取「迴看啓濛」的視線與態度,似更可把啓濛看清。其概言所謂啓濛,基本信念為「無論何時何地,...
評分 評分##柏林在論馬基雅維利一篇中著重闡發的,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核心觀點是,這個世界存在著一種以上的終極價值,而它們之間是不可兼容的,並且無法用一種普世的標準(如理性)去判斷這些價值的高下,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韋伯所說的“諸神之爭”。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所作的隻能是做齣...
評分##@2008-04-15 12:57:46
評分##馬剋思對於無産階級的想象性建構缺乏具體的人,而更多的是曆史上各階層受壓迫人的閤集。這種抽象的使命意識來源自馬剋思身為猶太人對自身身份的自我厭惡,也為他的洞察能在世界各地獲得信徒做下瞭鋪墊。柏林理解的民族主義,是受到傷害的文化自豪感在一種曆史使命的催化之下産生的意識武器。但為何民族主義在近百年來愈發熾熱,我沒太理解柏林的論述。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