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紐約客》駐北京記者。這本書講述瞭我駕車漫遊中國大陸的經曆。
2001年夏天,我考取瞭中國駕照,在此後的七年中,我駕車漫遊於中國的鄉村與城市。這七年也正是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期,單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領駕照的新人就有一韆多,其中有好幾年,乘用車銷售額的年增長率超過瞭百分之五十。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中國政府在鄉村所鋪設的公路裏程數,就超過瞭此前半個世紀的總量。
《尋路中國》一書有幾條不同的綫索。它首先敘述瞭我由東海之濱沿著長城一路嚮西,橫跨中國北方的萬裏行程;另一條綫索集中講述瞭一個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巨變的鄉村,在這裏,我特寫瞭一個農民傢庭由農而商的變化經曆;最後,則是中國東南部一個工業小鎮的城市生活場景。書中所描述的這種由農而工而商、鄉村變身城市的發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來中國所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
《尋路中國》是我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之尾麯。它探討經濟,追蹤發展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如前兩本書那樣,它研究中國的核心議題,但並不通過解讀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曆來展現中國變革的實質。我經常在一地連續呆上數月、甚至數年,跟蹤變化。我不會僅僅聽主人公自己講述,我會睜大眼睛,看著他們的故事在我麵前一點點展開。
這三本書橫跨瞭我的中國十年,從1996至2007。我們可以看齣,這個處於世紀之交的十年是中國曆史上最關鍵的時期之一。正是在這十年中,中國經濟實現瞭騰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開始增大。更重要的是,這是鄧小平去世後的第一個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曆史的麵貌開始變化,大規模的政治事件與強力領袖開始從中退卻。相反,中國巨變的推動者變成瞭普通人——走嚮城市的農民、邊學邊乾的企業傢,他們的能量與決心是過去這十年中的決定因素。從《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尋路中國》,我所講述的都是他們的故事。
##讀不下去,有一樣感覺的讀者嗎?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