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到现在,我们求神拜佛、狩猎、把宠物当家人、爱上二次元人物、给人工智能做图灵测试——从动物、机器到神灵,我们身边围绕着非人,而我们又一再把它们当“人”,与之相处、依赖、责备,甚至为它们做打算。所以,我们为什么反复爱上非人类?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
在这本书中,人类学家韦布·基恩犀利地指出,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人机关系这样的现代问题也会被纳入历史和信仰的考量,仅存于想象中的神在今天越来越像不具有解释性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围绕在人身边的事物一直被人投射情感、灌注思想,甚至被要求做出判断、承担责任,直到它们拥有与人类相似的伦理地位。而人类也在这样的反馈循环中不断反思和定义“人”。
韦布·基恩遍访加拿大育空地区的猎人、热带雨林中的知翁人、北阿肯德邦的村民、内华达农场工人、泰国的癌症病患、印度的社会活动家、美国的人工智能程序员、日本的机器人爱好者、玩恋爱游戏的都市女性……在田野故事中发掘人的道德观念与价值,他提出:道德不仅由思想、宗教或社会文化来定义,还更多地取决于人与周围的互动。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事物,周围的事物就怎样呈现人格的特质,受到人类伦理的约束。
##育空地区的猎人、内华达的农场工人、美国的人工智能程序员、日本的机器人爱好者、玩恋爱游戏的都市女性......这些人的生活乍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却都把某个或者某些特殊的非人当作人类对待,或者说,把它们视作是自己的伦理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常被视作家庭成员的宠物、陪伴自己多年的老车和能够与之谈恋爱的AI语言模型是一样的。这样做合理吗?当然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合乎某些客观规律或者普遍规范,而是因为它们总是和行为者的生活境遇和个人背景等连在一起,换言之,这个行为者就是如此这般生活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彼此无法不可理解,当然也不意味着不能从自己的角度批评他人。只是更有意义的还是尝试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思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对“什么是人”的回答会不会发生变化。
评分##特别推荐给两类人:一类是天天担心AI统治世界的悲观派,另一类是觉得新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乐观派。 与其纠结AI会不会取代人类,不如思考如何与它们和谐共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关于机器伦理的问题很有帮助,很好的一个思路:关于人工智能、临终仪器的伦理问题,更根本的是关于这些新的发明如何延伸了“人的界限”。
评分##好有意思的视角,简直是人类学版的“爱、死亡、机器人”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