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非虚构作品,纪录女性祖辈的真实命运,探寻爱与独立的艰难平衡。
每个人都能在阿玉身上,学习到强大的爱的能力。
1914年,阿玉出生在广西平乐大街上的一栋旧砖木房里。
1932年,阿玉十八岁,母亲因霍乱去世,父亲为避债离家,她从此靠自己的一双手和一根钩针谋生,将大弟弟 莲生(陈丹燕父亲)和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健生抚养长大。
1956年,阿玉和分别多年的弟弟莲生再次重逢,从此住进莲生家里,先后照料两代人一共五个孩子长大,其中就有陈丹燕老师和她的女儿陈太阳。在陈丹燕来看,正是因为阿玉一日日的伴随,才让这个家族的孩子认识到,“爱”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
2010年,陈丹燕在父亲莲生回忆录的指引下,回到广西平乐探寻祖迹,终于将阿玉的前半生拼凑完整,真正认识了阿玉这个人。可没过几个月,在上海缠绵病榻七周之久的阿玉,就在那年中秋节的清晨,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陈丹燕自此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告别,写下了这部满含爱与思念的作品。
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嫁人生子的阿玉,一生都被困在家庭里,为家人付出自己的全部,将三代子女抚养成人。没有独立的职业、终生都在厨房里忙碌的她,却用一颗在家庭浸润出的柔软的心,教会了陈丹燕等人爱的能力。
在阿玉身上,陈丹燕看到一种强大的爱的能力。她用自己的所有给予他人爱,也敢于在病痛中全力要求他人的爱,更能将这种爱的能力传递给每一个受她照顾的人,让大家都能成为被爱护佑的人。
通过阿玉的故事反观自身,陈丹燕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
因职业而独立的我们,可能像依赖于家庭的阿玉那样,成为愿意付出爱、善于接受爱、敢于要求爱的人吗?
##看简介对它期望高,很一般了。
评分##本来应该很喜欢的,但是书里有一些让我觉得很不适的细节。
评分##陈丹燕是一个跟我八字不合的作者。我很喜欢她的游记、她的写作、她的口述史,但无法忍受她对旧中国家族文化的崇拜、渴望和妩媚粉饰。意外地在这本她追寻家族旧事的书里找到了一点跟这种崇拜有关的解释,虽然是一种物极必反的负片式的解释。我更共情与认同的反而是阿玉和莲生对底层生活残酷的看透。陈几乎是一厢情愿地打着父姑的名号追寻了她自己想象中的故土,而这种故土其实被它的亲历者所厌弃。陈很诚实地记录下了这种其实对她不利的反差,这种诚实让我尊敬作为写作者的她,虽然我还是无法理解和认同她始终如一的古典时代伪中上流社会的妩媚文艺和粉饰。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想到奶奶,她亦是一生囿于厨房与田地。夏天的夜晚,奶奶总是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她平淡有时甚至是笑着讲出从前的苦日子,当时小小的我却因心疼小时候的奶奶而偷偷流泪。
评分##陈丹燕是一个跟我八字不合的作者。我很喜欢她的游记、她的写作、她的口述史,但无法忍受她对旧中国家族文化的崇拜、渴望和妩媚粉饰。意外地在这本她追寻家族旧事的书里找到了一点跟这种崇拜有关的解释,虽然是一种物极必反的负片式的解释。我更共情与认同的反而是阿玉和莲生对底层生活残酷的看透。陈几乎是一厢情愿地打着父姑的名号追寻了她自己想象中的故土,而这种故土其实被它的亲历者所厌弃。陈很诚实地记录下了这种其实对她不利的反差,这种诚实让我尊敬作为写作者的她,虽然我还是无法理解和认同她始终如一的古典时代伪中上流社会的妩媚文艺和粉饰。
评分##在信仰坍塌的后半生,阿玉早已将自己的信仰寄托在了家人身上,寄托在了“爱”这种具体而永恒的情感之上。
评分##封面设计>内容~
评分##希望正如陈丹燕所说,世上万物都是均衡的,下一世,阿玉一定会得到宠爱和自由。
评分##女性祖辈的命运,善良与爱给值得的人,阿玉幸也不幸,幸运的是小辈们能够感恩回馈爱意。不幸的是一辈子没为自己活过。也是大多数那时女性的责任使命感将自己一生完全倾注家人的爱。至于想说的还是不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