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交往体系下,从13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到17世纪传教士安文思,“物的描写”与“物的想象”已然成为他们建构良好“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然而到了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良好的“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轰然倒塌。本著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来华传教士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1299年)和门多萨撰写的《中华大帝国史》(1585年)以及“启蒙运动”时期(17—18世纪)利玛窦、曾德昭、安文思、杜赫德分别撰写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1615年)、《中华帝国》(1642年)、《中国新志》(1688年)、《中华帝国全志》(1735年)为案例,较为详实地描述了欧洲近代两大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来华传教士在欧洲中心主义立场下对中华工匠文化的另样回应,确证了中华诸物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深远影响,显示了中华诸物在欧洲世界崛起中的作用,并进一步阐释了全球文明交往中的工匠文明之独特价值。
★探索18世纪之前欧洲人眼中的中华形象。
本书以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来华传教士撰写的描述中华诸物的著述为案例,详实地阐释著述中华物叙述对欧洲造成的广泛影响,聚焦分析传教士和欧洲对中华诸物的欧洲中心主义立场下的回应,确证中华诸物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出场提供基础性物质认知与理性思想的事实,并进一步阐释影响了全球文明交往的文本交往体系及其文化传播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