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一场由互联网工程师组织的名为“996.ICU”的活动把互联网产业的加班文化带入公众视野。“996”和“大小周”一度成为坊间热题。2020年,蚂蚁科技集团上市的几度转折再次把中国互联网人的高薪高酬引入公众视野。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不难从中发现很多今时今日的产业动向都能从过往的历史片段中找寻到蛛丝马迹与前因缘起。
作者曾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互联网大型企业进行田野调查,近距离观察中国互联网人的生产实践,积累了百万字的访谈和田野笔记。
在本书中,作者重温2009年至2015年间的这些一手资料,综合批判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提取“薪酬”“工作强度”“自主性”“保障性”“自我实现”“产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社会关系”七个维度,具体描绘了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日常生产实践与围绕生产实践的生活形态。通过对互联网产业内部动态与宏观社会经济变化的综合性分析,作者指出,数字经济从业者的生产实践建构了他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确立与延展将持续性地推动“互联网理想”的发展与实现。
##理论视角:借鉴批判政治经济学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道德视角和文化研究对于创意和商业之间的张力分析。找茬(批判)之后:不被社会彻底改变就是自己对社会最微小的改变(章戈浩)
评分##学术性非常一般啊(尤其是考虑到作者已经是博士毕业多年在985高校任职的老师),没见多少理论分析,或者说仅限书籍开头部分,后面都是平铺直叙说现象,理论与经验材料两张皮。
评分##冰冰永远的神 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共在
评分##冰冰永远的神 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共在
评分##很无趣,一方面可能是田野时间多少有点久了,这两年大厂的黑箱早已被互联网媒体打开得差不多,所以没看到太多新的事实;叙事也直白,近似于流水账般的事实罗列,可读性不佳。总体上实在不如当下媒体特稿表现优秀。同时给我的感觉是理论框架也太松了,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旗子拉得大了,跟实际的田野材料离得远。
评分##理论视角:借鉴批判政治经济学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道德视角和文化研究对于创意和商业之间的张力分析。找茬(批判)之后:不被社会彻底改变就是自己对社会最微小的改变(章戈浩)
评分##真实的力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直面自己的研究过程,完成研究后的困惑与反思。互联网金融化这个点很有意思,可惜没有展开。
评分##喜欢这个选题,案例也找的挺好的,但是博论味儿有点浓,不太好读。一点拙见:其实也不能把锅都扣到内卷头上,互联网本身【永不眠】、【二八效应强烈】这两个本质,导致互联网行业成了现在的特征。国内企业的症结又在于,机制设计既没有把考核奖惩制度和一些非强制性工作脱钩,又不愿意给予充足的激励去激发员工的主动性(所以为什么乔布斯对于团队和员工的极端控制,反而以不通人情的强制性减少了无效内耗)。总的来说,这个行业相对还是年轻,还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的思考,在幽幽暗暗中反复摸索。
评分##一股左派文人的酸腐味道 活像本学术论文 文笔很差 动不动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把问题都归咎到资本和垄断上 就是一个经济学白痴 没有资本 你这破书有人出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