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15日,他和她在大学毕业那晚相遇。他们没有一夜风流,而是聊到天亮,成了彼此的知己,相约将来要一直保持联系。
从此以后的每一个7月15日,无论在伦敦、爱丁堡、孟买还是巴黎,无论生活经历了怎样的一帆风顺或者急转直下,他们写信、电话、约会、绝交,他们思念、倾诉、幻想、伤害。他们曾经靠得那么近,却总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刻,一再错过。
她在1988年的心情,他直到2007年终于明白。
------------------------------------------------
你可能知道这个故事。
也许是看过那部电影,也许在书店的店头见过封面,也许听朋友说起过。
《一天》讲了一男一女,二十年,同一天的故事。每年的7月15日,他们在不同城市和不同人过着不同生活,彼此都希望在身边的人是对方,可是又一再错过。她的爱情,是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其中的点点滴滴是最珍贵的。他的爱情,是知道有人爱着自己,就能尽情挥洒青春的资本,去体验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她爱他,而他只是喜欢她。
有些小说,时隔多年重新读一遍,就有新的体会。读的人多了,读出来有不同味道了,就成了“经典”。
2021年新版《一天》,换了译者,换了封面。《一天》不应该只是电影的原著小说,不应该只是安妮·海瑟薇和吉姆·斯特吉斯。即便电影渐渐被淡忘,《一天》的故事也应该有更多人读到。所以封面上不再有两张清晰的脸,而只是男女,是你也是我。
希望你喜欢。
##如果说电影让人如鲠在喉,那么文字就让人心碎得想哭。
评分##一度无法继续读下去 这小说怎么写的这么现实
评分##平淡又充满细节的一本,emma一生都在爱dexter,我真的好奇他到底帅成什么样,这个集邮的渣男!
评分##小说对于爱情描摹的更加清醒,也更加忧伤了
评分##——并不喜欢这样的爱情故事,感觉很乱,虽然是试错和时间考验下的最后选择,但为什么一开始就不能坚定一些,要朝三暮四呢?就是因为英俊让自己的机会更多一些吗?或许浪费了这种挑选中占有主动权的优势。 【网络时代还写信,是不是挺奇怪的?可我觉得这样更合适:我想坐下来做点事,记录这一天,写信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快乐、快乐、快乐——快乐起来就是答案。继续前进,不要给自己停留的时间,别东张西望,别胡思乱想,因为诀窍就是远离伤感、拥抱玩乐,把今天,一周年的忌日,看成一次庆典。庆祝她的生命,庆祝所有的美好时光和记忆。欢笑,你只需要欢笑。】 【他们就是这样迎接大日子的:表面上满不在乎,私下里既克制又兴奋。】
评分##很早很早之前看过电影版,对爱玛的爱而不得、德克斯特浪子回头以及最后猝不及防的分别记忆犹新。 读小说又是另一翻体验,作者对二人心理更细致的描写,尤其是德克斯特在半醉半醒间对爱玛的那些想法解答了在看电影时心中的疑问:德克斯特究竟是爱而不自知,还是把爱玛当备胎?显然是前者。 30岁读这这个故事的感受,与20岁看电影时又是别翻滋味。20岁时,更关注那些暗恋、求而不得的情愫,哪怕是爱玛的改变也误读为为爱而努力;而30岁,对爱玛的自我得追求与进取更多一份欣赏,对敢于表达自己想法,敢爱敢为的爱玛更喜欢。 当然,爱玛与德克斯特20多岁时的那些情感小故事也勾起了自己曾经的那些暗恋的回忆,当时感情的纯粹与挣扎在如今都化作了记忆的温馨。爱玛每次与德克斯特见面的那些小心思,是每个曾陷入爱而不得的傻姑娘都有过的体会。
评分##平淡又充满细节的一本,emma一生都在爱dexter,我真的好奇他到底帅成什么样,这个集邮的渣男!
评分##2021.2.14看完@蜗牛 没想到在情人节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好久不看外国小说,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让人痛苦的译制腔~没有看过电影,直接读了书,这不是一个《明年此时》和《十五年等待候鸟》的故事吗?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不和她在一起,她只是床前明月光,但是得到又失去以后,她就永远是掌中砂,心底痛。花花公子能有什么坏心眼呢?他只是不懂得珍惜。
评分##平淡又充满细节的一本,emma一生都在爱dexter,我真的好奇他到底帅成什么样,这个集邮的渣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