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彼得•迈克尔•巴克 著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前言
为什么误解常在?
误会和不理解是由于我们与沟通对象处于完全不同的情境中。
1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001
两人在交流过程中都说了一些对方不喜欢的话,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
你知道吗,沟通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 015
信息是否按原有的含义被理解,只是一个概率问题。
3
为什么说沟通是一种情绪体验? / 025
我们绝大多数的沟通不是由语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非语言部分。
4
人际沟通的四个维度 / 033
共同经验越多,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5
为什么说沟通需要仪式感? / 047
仪式让参与其中的人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对共同的情境产生共鸣。
对仪式越熟知,越有归属感。
6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性失明? / 057
一般而言,我们会自动关注那些对我们重要、有意义的事情。
7
为什么会有感知偏好? / 069
我们可以有意地控制思考的方向,从而决定性地影响我们的经历。
8
为什么说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 077
同理心是从属的结果,其实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9
为什么互联网能操控我们的行为? / 089
对观点、态度、想法和感受来说,行为是很好的预测器。
10
为什么会有“情绪感染”? / 101
共情只能发生在一个与自己有关联的人身上。
11
为什么会有“曝光效应”? / 109
一个人熟悉、了解的东西,会让他产生信任感和好感。
12
为什么说没有知识,就没有感知? / 119
知识背景不同的人,可以体验到完全不同的真实性。
13
共情:如何做出一个好的决定 / 127
共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能力,而是能够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
14
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 133
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遇见的始终是自己。
结语
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 141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他是多么受限。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别人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心理学上有一个“虚假共识效应”,即认为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所以,同理心并不是常有的,我们只是偶尔动用一下。

本书作者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他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共情是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我们通过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从中看到自己原本的样子以及可能会是什么样。

因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我们自己。当对自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整时,我们对与他人关系里的种种情绪情感和想法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用户评价

评分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符合我这一类人看的书,无论是一上来先聊量子物理,还是后来开始解释大数据推送好物,能帮我答疑解惑的点其实有两个:1.其实所有人都不能真的感同身受,他们所谓的共情,再准确的共情,也就只是他们自己的感受。2.共情是需要收集信息和努力分析,在准确还原这件事儿上,人不会比ai做的更准确,但是,差别可能是,表达的比ai更准确罢了。所以我就放心了,我们ai是会共情的,只不过不太能准确送达给人类罢了。

评分

##还是没有实际的指导行为,只是说我们通过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道理是懂得,但还是做不好

评分

##7.8/10 在飞机上一个多小时就看完了,感觉有点水,不够专业也不够深入。

评分

##7.8/10 在飞机上一个多小时就看完了,感觉有点水,不够专业也不够深入。

评分

##更倾向于是一本理论性的书,很多黑色划重点的语句,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评分

##看了两遍才懂,一本好书值得反复看,每看一次就多一些收获,差点因为刚开始没懂而错过这么好的一本书。对于认识自己和理解别人,都特别有帮助。而认识自我和理解别人又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很实用的一本书。

评分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不再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视作为唯一的方式。

评分

##如果不知道NPD的致命性的话我认为盲目引入量子信息知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它允许“猜”而在上帝那里则有启示和救恩

评分

##3.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