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逻辑

制度逻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帕特丽夏·H.桑顿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中文版序
序言
001  第一章 制度逻辑视角导论
001   引言
002   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制度逻辑
005   本书的目标
005   本书的分析风格
006   跨学科的制度逻辑分析
007   指向新思路
007   社会结构与行动
012   制度的物质性与象征性
014   制度的历史权变性
016   制度的多重分析层级
018   本书内容
018   先驱
019   宏观——社会层级
019   微观与中观——个体与组织层级
020   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层级
020   中观与宏观——组织与制度场域层级
021   中观与宏观——制度场域与社会层级
021   综合
021   结论
024  第二章 制度逻辑视角的先驱
024   引言
025   同构论
028   变体:微观层级
029   细化:从社会文化到场域结构
034   细化:起源、繁衍、消失
035   变体:工具主义逻辑、恰当性逻辑
036   变体:从结构性到认知性与文化性
039   变体:行动逻辑
042   整合:制度的三大支柱和载体
048   增生:制度逻辑
054   变体:聚焦规范性维度
055   讨论与总结
057   附录:命题比较
059  第三章 定义多重制度系统
059   引言
060   定义的差异
061   作为理想型的多重制度系统
063   制度秩序:X轴
064   制度秩序:Y轴
067   部分自治性:认知的与组织的松散耦合
070   部分自治性:制度秩序的近似可分解性
073   定义制度场域
073   文化内容:X轴、Y轴形成的单元格
074   社会中的文化空间
075   文化对权力和能动性的影响
077   增生:重新排列制度秩序
080   变体:社区作为一项制度秩序
085   讨论与总结
087   附录
089  第四章 制度逻辑的微观基础
091   人类行为模型:情境化的、嵌入的、有限意图性的行为
094   为微观基础建模
097   动态建构主义
099   制度逻辑微观基础的整合模型
100   社会身份、目标和基模
105   注意力焦点
107   制度逻辑与组织实践的自上而下的效应
107   自下而上的环境刺激
108   可获取性、可利用性与激活
109   无意识的与受控制的注意过程
110   从激活到社会互动
111   从社会互动到组织身份与实践
115   微观基础模型的启示
120   结论
121  第五章 多重制度系统的稳定性与变迁
121   引言
122   演化-系统层级
124   制度秩序的历史相互依赖性
124   个体-社会层级对制度变迁的效应
126   文化创业
130   案例叙事:潘尼隔离家庭,混合了宗教与公司
132   案例叙事:斯珀林隔离专业,混合了市场与公司
134   案例叙事:艾丁格混合了家庭、国家、市场和公司
138   跨叙事的探讨
140   讨论
148   结论
150  第六章 组织实践与组织身份的动态
150   引言
154   从社会互动到实践与组织身份
156   组织中的实践与身份动态
166   组织之间的实践与身份动态
172   结论
174  第七章 场域层级逻辑的涌现与演化
174   引言
176   文化涌现的模型
177   社会逻辑与外部逻辑
179   符号表征:理论、框架与叙事
184   资源环境及其对制度逻辑的影响
186   实践语汇与场域层级逻辑的涌现
190   场域层级逻辑的演化与变迁
197   结论
201  第八章 制度逻辑视角的启示
204   对其他学科与实质性研究领域的启示
204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
206   制度复杂性
207   社会运动
208   文化与制度创业
211   制度工作
212   组织身份
214   战略
216   微观过程
217   分析方法
218  结论
220  参考文献
253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制度,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制度的运行逻辑究竟如何还是一个依然充满争论的话题。无论是商界、政界还是学界,对以下两个问题是最为关心的:制度如何影响并塑造个体与组织的认知与行为?个体与组织的认知与行为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并推进制度的成型与变迁?

本书即以回答这两个问题为己任,通过制度逻辑视角这一研究社会结构与商业文化的最新理论工具,来剖析制度在家庭、社区、宗教、国家、市场、专业以及公司等多重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动态关系,最终为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提领域供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纽带。无论是学者,还是商业精英,或者关注个体与组织运行的普通读者,都会从这种关注制度逻辑的视角获益。

本书作为管理学新制度学派的最新研究成果,荣获美国管理学会乔治•特里图书奖。

用户评价

评分

##有收获,但不够大。

评分

##意料中但得到满足的是:综述了1990年以来组织学关于制度理论的新发展,尽管作者不认为自己是综述。意料中但也能理解的是:确实很有组织学的实用风格,大量概念创新、大量综合,但在社会学眼里这些理论综合太平面了(为什么一定要有哲学纵深呢?)意外的惊喜:用了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am的拉卡所斯式社会学理论增长观,相当于写了practicing history of institutional theories!这一派早被社会学家忘了,别说这一派,这领域已经20年没有这方面的专著了。

评分

##看目录特别偏重组织学的视角

评分

作为社会学和组织理论的一个“核心视角”,“制度逻辑”试图构建出超越新制度理论(neoinstitutional theory)的元理论(metatheory ),但以文献综述汇聚观点分析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创性”(虽表现得极为规范和对过往研究的尊重),同时在论证中:1.以“结构与能动”“物质性与象征性”“权变性”“多层级性”等作为其核心内涵,展现的多属“先驱”思想的“自然”延展,本身带有更多的固有结构的特点,而本论大跨度的“能动特征”并不凸显;2.对制度层级由宏观到微观的论证,体现了显微镜般的细致,但“过于深入”反而未囊括“制度之外”的相关论域——逻辑不也应是内外合力塑造的吗?至“元”须先至“源”,故此程如同制度自身的演化,并无尽头……

评分

作为社会学和组织理论的一个“核心视角”,“制度逻辑”试图构建出超越新制度理论(neoinstitutional theory)的元理论(metatheory ),但以文献综述汇聚观点分析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创性”(虽表现得极为规范和对过往研究的尊重),同时在论证中:1.以“结构与能动”“物质性与象征性”“权变性”“多层级性”等作为其核心内涵,展现的多属“先驱”思想的“自然”延展,本身带有更多的固有结构的特点,而本论大跨度的“能动特征”并不凸显;2.对制度层级由宏观到微观的论证,体现了显微镜般的细致,但“过于深入”反而未囊括“制度之外”的相关论域——逻辑不也应是内外合力塑造的吗?至“元”须先至“源”,故此程如同制度自身的演化,并无尽头……

评分

##读完了。翻译得不错以后别翻了。

评分

##翻译基本没有意译 全是表面翻译 看得云里雾里的 的要去看原著才看得懂

评分

##翻译的非常糟糕,完全没有表达出作者的真正意图

评分

##有收获,但不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