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深陷写作瓶颈的小说家K在北京潘家园的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了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中斜眼女子那神秘而超然的表情对他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吸引,以至于重新激起了他的写作灵感——K决定为她写部小说——而他的一生将由此改变。
故事在名为《李美真》的虚构文本与作者K的现实生活间平行推进。一边是神秘斜眼女子那冷漠到几乎令人着迷的语调,一边是小说家K那浸染着忧郁与自嘲的日常细节。一边是有如新世界开端的1900,一边是光怪陆离的都市万象与末日传言。不知不觉间,虚构与现实开始互相侵入,它们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直至整个世界存在的根基——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开始摇摇欲坠。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一部小说?正如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世界?
也许那就是这个世界的秘密所在:叙事之外,一无所有。
##前半部分还是自制的,后半部分从富豪宴会、嗑迷幻药、J的发言那里开始垮塌,呓语、瘾症,意识流,被后现代荼毒的小说,有些可讨论之处。作者想讲的貌似太多,这种混乱本身也是长期接受西方文学而尝试反应的表现。
评分##说是一本致幻小说,确实如此,书中充斥着自我的追寻,祝由术,迷幻剂,乱伦,作者终于写出了他想要写的这个大杂烩似的综合性百科全书。我相信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深深的陷入其中了,而我也在一开始也陷入了作者构建的这个交错时空,不过最终却给我一种虎头蛇尾之感,读的过程中也不自觉的感受到了作者某些方面的无知(请允许我用无知这个词)。作者很有野心,而作为一个读者,我也期待着这个野心能够带来更好的作品。
评分##在满篇百度百科节选、“后现代”形容词、“无法言说”以及令人汗颜的同义反复中,被synchronicity玩弄的作者构筑起一对真空的互文,为乘兴而来的读者带来一场近乎灾难的阅读体验。
评分##虽然作者试图说明自己和元小说的区别,但不得不说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很元小说的小说。小说里的作者K近乎坦诚地展现了《李美真》的创作过程,于是有了一部在我看来并不那么真诚的《李美真》。作者感兴趣的是历史与虚构、小说与现实的问题,或者说,从摄影到小说等一系列arts对写作者现实生活的侵入;读者手上的这本《李美真》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但好像也就仅限于此了,也因此让我觉得这看似结构精巧又知识性的写作有些遗憾(或许可以和Sebald的《土星之环》做个比较)。
评分##熟悉保罗与村上的读者依然会在阅读中遇到不少熟悉的符号与偶合,但作者利用它们重塑自我的努力也足以令人察觉。无疑,每个创作者都在自己母题的根系中破土,而这个母题往往与滋补着自身的文化母体脱不开干系,这很容易形成一种认同的困境。作者试图通过彻底的元叙事来面对、甚至释怀自己的母体困境,并用一种被设计的结构感来消解文化“生母”与“养母”之间紧张的关系。比举需要极大的勇气,成功并非必须。这个写作过程一定是充满野心与诚意的。一方面,他不断在与那些具体西方文化符号的对话中保持自我的清醒,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福克纳等等,以至于后半段的迷幻篇章直接让我想起黑塞的《荒原狼》;另一方面,李美真虚幻的残篇至少让作者勇于直面现实的身生文化。它们都是没有完成的作品,相信这样的和解过程也将会、必然继续下去。
评分##写到最后难产急收尾的感觉,中间一度发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评分##自恋的可怕自恋到可恶
评分##作者一自恋,读者就尴尬。过誉之作。
评分##虽然作者试图说明自己和元小说的区别,但不得不说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很元小说的小说。小说里的作者K近乎坦诚地展现了《李美真》的创作过程,于是有了一部在我看来并不那么真诚的《李美真》。作者感兴趣的是历史与虚构、小说与现实的问题,或者说,从摄影到小说等一系列arts对写作者现实生活的侵入;读者手上的这本《李美真》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但好像也就仅限于此了,也因此让我觉得这看似结构精巧又知识性的写作有些遗憾(或许可以和Sebald的《土星之环》做个比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