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光年的航道上,地球的末裔谱写着新生的赞歌。
--------------------------------
公元3620年,地球迎来了末日,但人类仍未灭绝。
人类通过两种太空移民方式,使种族得以延续:
一种是用播种船将基因运送到外星,再在外星直接培养出本土人类。 这种移民的历史短暂,却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体系。
而另一种,则是将最后一代地球人人体冷冻,用飞船送往外星。这种移民亲眼目睹了地球的毁灭,充满了沉重的使命感。
这一天,在遥远的萨拉萨星,截然不同却又无比相似的他们终于相遇了……
--------------------------------
◆《遥远的地球之歌》作者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科幻三巨头”,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齐名。
◆阿瑟•克拉克是美国科学与幻想作家协会“大师奖”终身成就奖得主。
◆克拉克被誉为“太空预言家”,成功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人类登月、地球通信卫星……
◆克拉克预言的太阳帆、太空电梯、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等科技正在变为现实。
◆克拉克书迷无数,从刘慈欣、特德•姜等科幻大师,到NASA宇航员、工程师等科技精英都是他的崇拜者。
◆克拉克本人曾说过,《遥远的地球之歌》是他尤为喜欢的作品。
◆在《遥远的地球之歌》中,克拉克精准预言了星际移民与星际航行的一切细节。
◆百万光年的航道上,地球的末裔谱写着新生的赞歌。
--------------------------------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特德•姜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
——《三体》作者,刘慈欣
◆克拉克不仅受到科幻爱好者的敬重,同样也受到科学家们的爱戴,他几乎包揽了如今每一项适合他的奖项。
——科幻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
◆克拉克用他简洁、动人的一贯风格,描摹了人类对外星的渴望,令人警醒却并不绝望。高度推荐。
——《图书馆杂志》
◆阿瑟•克拉克创造了他自己庞大而充满未来主义的宇宙。
——《星期天泰晤士报》
◆阿瑟•克拉克是太空时代的预言家。
——《泰晤士报》
◆在阿瑟•克拉克诞辰100周年的今天,他仍然是毋庸置疑的科幻小说帝王。克拉克是一位能够提升你想象力的作家。
——《卫报》
##地球的镇魂曲,它遥远,悲伤,但也足够浪漫和美好。“它装的是一个人的遗骸。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要是知道,在他死后四十个世纪,会有人带着他的一颗牙齿飞向群星,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的。”
评分##很久没有在一天里读完一本小说了,实在太美太动人,充满柔情和眷恋,属于太空的田园交响诗,不是那种刺痛人性的深刻,但呈现壮阔的时空之旅和对于人类的意义,本身就足够深刻。生命短暂易逝,但情感和记忆让人们可以无惧永别。
评分##浪漫而孤独的克拉克,即使笔下的人物难得自豪地说出了“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银河的主人”的雄心壮志,依旧要轻声却笃定地反问自己一句——“你觉得银河会在意谁是它的主人吗?”
评分##但眼前你可以只管瞧,怎样也看不出/哪些是荣华时夭折的幸运少年人/他们会和你擦肩而过,但是你没法说/谁将把簇新的人币送还给铸钱神。
评分##看似很平淡的一段殖民外星球描写,铺开了可能是半部银河帝国。
评分##和克拉克其它小说比起来,少了很多故事性的悬念,多了对人类生生迭代的感叹。旧的地球消失了,但一代一代新的地球人仍然将不断的前进,去探索新的家园。基于真空能量的量子引擎很有意思。
评分##克拉克写感情永远是硬伤,在这本书里假托萨拉萨星没有“嫉妒”和“忠诚”的设定,勉强掩盖了这样的硬伤,但读起来仍然有一种隔离感。情节上缓慢零散,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整体感觉是在平稳地叙说,不同章节是不同人物的视角。人物的塑造也不是很立体,属于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的类型。优点是一些偶然冒出的议论和预言很发人深省,但也不可尽信,因为带有的作者本人的倾向性很明显。此外不少章节用很多笔墨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气氛,算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
评分##应该算软科幻吧,时间框架和大事件都一笔带过,每次涉及硬核内容就点到即止,却花很多笔墨写感情纠葛,然而读完也没怎么受到感染。
评分##整本书温柔至极,没有大的冲突斗争,抛开科幻背景,像一篇回忆性质的散文。 “悲伤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呢?” “你觉得银河会在乎它的主人是谁吗?” “终有一天,痛苦将会远去,唯有记忆长存” 相比而言,大刘的文字功底有待提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