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眼前的这张照片是这一物种在地球上留下的最后影像,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影像,作为这些生灵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的“物证”,拉近了我们与“逝者”的距离。当你摩挲着这些老照片时,会不会产生错觉,仿佛这些生灵还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而事实上,它们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在这本书里,你将看到动物保护者的一腔赤诚,杀戮者的残忍与贪婪;更重要的是,你会意识到那些看似合理、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活动是如何无情地摧毁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这里你将成为一个见证者,在阿提特兰湖畔,在夏威夷海岛,在恒河平原,在无数个知名、不知名的动物园和野生自然栖息地……探寻那些逝去的生灵,思考我们所处的生态世界以及未来……
##萌生写一本曾被认为灭绝的动物的书。
评分##大型动物只有两三种,主要是鸟类。装帧很精美,但我没get到主题。如果说是珍惜动物保护环境就太简单了,我倒是觉得很多物种其实就是自生自灭的,没能留下一张照片很正常。(毕竟摄影术发明才不到200年)至于连手绘图像和文字也没留下的,恐怕更多吧。当然,还有一个维度:历史上还有很多动物,只留下了一个或多个名字,没有标本、化石......再也无从考证。
评分##有些动物不是灭绝了,只不过是被下了隐身咒,你们麻瓜看不到哦。
评分书是用来看的,所以排版和印刷特别重要,精美和用纸质量不等于好看,本书大量使用反光的那种印刷技术,简直阅读梦魇。另一方面,说到质量,最有价值的是消失动物的名字(也并不多,可以说极少),不涉及动物本身和消失的分析(基本就那几句不错的但毫无意义的废话),作为图像书,正文部分图像质量也不高(有客观原因),附录倒是不错,但是这种编排对阅读再次不友好,难道让读者前后参照翻阅么?
评分##再也看不到袋狼、斑驴这么有意思的动物了。人类有罪。
评分##在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微店购买了这本书的特别封面版,封面用纸触感很像皮,舒服。而内页和印刷工艺可见豆瓣第一条书评。整本书讲的都是灭绝了的鸟类和哺乳类,天灾、人祸,再也看不到的生物们(虽然我可能一生也不会看到什么珍稀动物,但它们在那儿或已经不再那儿,这里的分殊实在太大太绵亘了。)
评分##一般。
评分##个别天灾,大多人祸,那些独特的美丽的大自然精灵,永远消失了,只有这本书聊以慰藉。纸张很好,排版扣分,银底白字,白底银字,是在考验我的视力么?
评分##个别天灾,大多人祸,那些独特的美丽的大自然精灵,永远消失了,只有这本书聊以慰藉。纸张很好,排版扣分,银底白字,白底银字,是在考验我的视力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