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當孔子遇上哈佛首部曲:志業職場

满28包邮 當孔子遇上哈佛首部曲:志業職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克明 著
图书标签:
  • 孔子
  • 哈佛
  • 职场
  • 志业
  • 自我提升
  • 人生规划
  • 管理
  • 励志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3271581
商品编码:29978818105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3-2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當孔子遇上哈佛首部曲:志業職場

定价:211.20元

作者:李克明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03-20

ISBN:9789573271581

字数: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平裝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他是受過哈佛商學院個案教學高壓淬煉的企管碩士(MBA),也是歷經哈佛法學院嚴苛法學訓練的法律學博士(),英文說、寫,西方典故朗朗上口,精通西方人縱橫全球幾世紀的遊戲規則,談判桌上使命必達,專精跨國商務、企業購併的英美法大律師,金融企業的專業經理負責人。
  當他意外進入以孔子為首、中國儒、道、法、兵、釋各家經典的殿堂中,會激出怎樣的火花?
  沒有文史底子,卻以哈佛企管、法律所貫輸的邏輯思維,在道、神、聖、賢經典中穿梭驗證,敖遊累積一萬小時的里程;他自認找到了宇宙中大的寶藏,其價值超過東西伯利亞的鑽石礦、超過巴西外海的油氣田、超過所有可以用金錢衡量的東西!
  當孔子遇上哈佛,傳世三千年的經典內涵接受了西方邏輯思維的衝擊挑戰,切磋琢磨、淘金洗出來的是——在人生各個面向都上手好用、橫跨職場三百六十行僅此一套,歷久彌新、浴火重生的經典大智慧!

目录


推薦序一 從經典中汲取經營智慧 司徒達賢 5
推薦序二 「做人」成功的心性智慧 陳定國 8
自序 11
篇 聖貴在功 18
為了兼善天下,我們應該追求成功!
第二篇 義兵無偃 28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第三篇 王霸在遇 38
行王道或行霸道,端看所遇時機。
第四篇 為學知兵 54
用兵之道,其實就是人生之道。
第五篇 奇正相生 72
正中生奇,奇中生正。學好奇正,虛實自知!
第六篇之一 虛實難分 88
分辨真假可是一門特難的功夫,超大的學問!
第六篇之二 實腹虛心 96
以無應有,以虛受實,無為而無不為。
第六篇之三 避實擊虛 108
以正對付敵人的實,以奇對付敵人的虛。
第七篇 以寡擊眾 122
取勝的關鍵在欺敵誘敵、出奇制勝、攻敵不備。
第八篇 不豫則廢 130
居安思危,是準備的步。
第九篇 待敵可勝 142
有智慧的等待讓成功醞釀、讓手段成熟。
第十篇 當機立斷 154
見到有利不可失去,遇到時機不可遲疑。
第十一篇 迂迴至要 164
迂迴前進是達到目標快、有效的方法。
第十二篇 知所先後 176
先王處世慎重的地方,貴在分清先後次序!
第十三篇 正名定分 188
名定則物不競,分明則私不行。
第十四篇 素位而行 204
在人生舞台,演好自己扮演的角色。
第十五篇 取法乎上 224
目標設高,當下努力去做,夢想終將實現。
第十六篇 合宜得當 242
宜不宜,要依當時之「情」、「形」與「勢」判斷!
第十七篇 常行不休 256
別人休息,我不休息;別人睡覺,我不睡覺。
第十八篇 抱道待時 270
人生成敗,都在得時、當運、有命。
索引 286

作者介绍


李克明,臺大化工系學士,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法律學博士。曾任英美法執業律師十五年,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副教授,台北市選出之第二屆國大代表,證券金融專業經理人十五年。現任元大創業投資(股)公司董事長、中華儒道研究協會理事長。

文摘


序言



探寻职场智慧的另一扇门:【洞察职涯蓝图:从传统智慧到现代管理的融合实践】 本书简介: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职场中,个体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从职业定位的迷茫到人际关系的微妙,再到追求长期价值的困惑,无不考验着现代人的智慧与韧性。本书《洞察职场蓝图:从传统智慧到现代管理的融合实践》,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的个人故事或已有的教育体系的碰撞,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实用的职场哲学框架。它深入剖析了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如何有效地整合跨越时空的认知模型,以期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加稳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 本书的主旨在于“平衡”与“落地”。我们深知,任何理论的价值,最终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之中。因此,本书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工具模型和自我反思练习,引导读者将古老的智慧精髓与现代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前沿理论进行深度耦合,形成一套独属于自身的“职场操作系统”。 第一部分:定位与心法——重塑职场底层逻辑 本部分着眼于职业生涯的起点与基石——自我认知与价值定位。在充斥着“内卷”与“躺平”两种极端叙事的当下,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不受外界噪音干扰的“内在指南针”。 职业锚的再定义: 传统观念中对“铁饭碗”的执着已不再适用。本书提出了“动态职业锚”的概念,强调个体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组合。我们详细探讨了如何识别驱动你前进的内在需求(成就感、自主性、服务他人等),以及如何将这些需求与市场价值进行精准匹配。这里不涉及任何特定人物的个人经历,而是提供一套结构化的分析工具,例如“SWOT-P分析法”(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 Purpose),帮助读者进行一次彻底的、系统性的自我盘点。 “知行合一”的现代诠释: 强调理论与行动之间的鸿沟。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现代职场中“知道很多,做不到”的普遍现象。我们探讨了阻碍行动的心理学障碍,如完美主义陷阱、习得性无助等,并引入了“最小可行性行动”(Minimum Viable Action, MVA)原则,鼓励读者从微小的、可控的实践中积累信心和数据,逐步迭代自己的职业战略。 时间与精力的复利管理: 职场竞争的本质是稀缺资源的竞争,其中最核心的是注意力和精力。本书引入了“深度工作模型”与“周期性休息理论”,教导读者如何区分“紧急不重要”与“重要不紧急”的任务。我们不提供时间表模板,而是侧重于心流状态的触发条件,帮助读者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生理节律和认知负荷的工作节奏。 第二部分:沟通与协作——构建高效人际网络 职场并非孤岛,高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是个人成长的加速器。本部分将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团队动力学与经典的人际交往原则相结合。 倾听的艺术与同理心的构建: 沟通的障碍往往源于无效的接收。我们深入研究了非暴力沟通的结构性原则,并将其应用于跨部门协作和上下级汇报场景。重点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如何通过积极反馈和提问技巧,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情感的有效连接。 冲突的建设性管理: 冲突是组织活力的体现,而非失败的标志。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冲突解决流程,区别对待基于任务的冲突和基于人际关系的冲突。其中,强调了“聚焦于问题,而非指责个人”的原则,并教授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下,运用逻辑框架来解构情绪化的表达,引导讨论回归事实层面。 组织中的影响力塑造: 影响力并非权力附带的特权,而是一种软技能。我们探讨了在扁平化管理结构中,如何通过专业性、可靠性(Credibility)和情感链接(Rapport)三个维度来建立个人的领导力“信用账户”。本书提供了场景化的模拟练习,例如如何说服一个持反对意见的利益相关者,或如何为一项不成熟的提案争取初期资源。 第三部分:决策与创新——在不确定性中导航 面对快速迭代的市场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决策的质量决定了职业生涯的上限。 有限理性下的优化决策: 承认人脑在信息处理上的局限性,本书摒弃了追求“完美决策”的幻想。我们着重介绍了“启发式(Heuristics)”在职场中的合理运用,以及如何识别并规避常见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等。通过贝叶斯思维的简化应用,引导读者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概率上最优的选择。 风险容忍度与试错成本的计算: 创新必然伴随风险。本书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风险评估模型,帮助职场人士量化不同决策的潜在损失与预期收益。关键在于明确“不可逆的损失”的界限,从而在可控范围内,大胆进行实验性投入,积累经验性知识。 跨界思维的系统性培养: 真正的创新往往产生于知识的交叉点。本书引导读者走出专业壁垒,系统性地学习相邻领域的知识体系,例如,如何将工程学的系统思维应用于项目管理,或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市场策略的制定。这不是鼓励“万金油”式的浅尝辄止,而是强调构建多维度的知识网格,以应对复杂问题的挑战。 结语:长远主义的职业观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从“战术的忙碌”中抽离出来,转向“战略的远见”。我们相信,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是建立在清晰的价值输出、良好的人际互动以及持续的学习迭代之上的。它提供的是一套工具箱和一套思维框架,而非现成的答案。每一位读者都将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用自己的经验和洞察,最终完善并内化这套属于自己的职场哲学。 适合读者群体: 处于职业中期,寻求突破与转型的专业人士。 对个人发展有高要求,渴望系统化提升职场效能的管理者和技术专家。 面对职场迷茫,希望建立稳固自我认知和长期职业规划的职场新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醇厚且富有哲思的,它不像某些现代作品那样追求轻快和直白,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内敛的、层层递进的表达方式。阅读过程中,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因为其中蕴含的观点往往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作者在构建论点时,常常会引经据典,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的困惑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种深邃的文字力量,让人感觉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精神洗礼。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抽象概念时的用词,非常精准,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牺牲文学的美感,读来让人有一种智力被充分满足的愉悦感。这是一种需要耐心去品味的“慢阅读”,每读一页,都像是走入了一座知识的迷宫,需要全神贯注才能找到下一处的启示。

评分

阅读这本传记时,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作者对于时代背景那种细致入微的描摹。他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早已尘封的旧日场景,用极其生动的笔触重新激活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能听到历史长廊中回荡着的马蹄声、市井的叫卖声,甚至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那种纠结与挣扎。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剖析得入木三分;时而急转直下,聚焦于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让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题材变得极为流畅和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平衡感,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力求展现其多面性与矛盾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审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固有认知。

评分

令人称奇的是,书中对于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深度,几乎达到了“窥探”的程度。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进入了角色的内心深处,将那些隐藏在光环之下的脆弱、野心、甚至是微小的日常情绪都细腻地捕捉了下来。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远远超出了我们通常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某位重要人物在遭遇重大挫折后的内心独白描写,那种挣扎与自我和解的过程,真实到让人仿佛感同身受,甚至能从中看到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影子。正是这种对普遍人性的精准把握,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强大的共鸣力,它超越了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底色。这种描绘的力量,让冰冷的历史人物瞬间变得鲜活而有温度,充满了复杂而迷人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中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沉淀了岁月的智慧。尤其是封面上那几行字体的排布,看似随意却又暗藏玄机,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深意。我特别喜欢它在纸张选择上的用心,触感细腻,油墨的散发也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那种刺眼的疲惫感。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很适合手持,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窝在沙发里,都能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去阅读。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粘合度和扉页的留白,都显示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开书页时,那种特有的、混合着纸张纤维和油墨清香的气味,简直是老派阅读者无上的享受,让人瞬间就能从周遭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专注于文字的世界。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接下来的精神之旅奠定了高雅的基调。

评分

对于一个热衷于思考“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它并非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呈现历史伟人们在关键路口所做的抉择和他们最终达成的精神高度,引导读者去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书中关于“坚持”和“取舍”的论述,尤其令我深思。它没有回避成功背后的巨大牺牲和不为人知的妥协,这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反而更具有指导意义。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当前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瓶颈和迷茫,有了一种更宏大、更平和的视角去看待。它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成就往往需要长期的、甚至是寂寞的坚守,而不是短期的喧哗,这对我接下来的人生规划无疑有着长远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