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

满28包邮 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福强著 著
图书标签:
  • 国画
  • 菊花
  • 绘画
  • 艺术
  • 教程
  • 零基础
  • 包邮
  • 满28
  • 无师自通
  • 绘画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38068
商品编码:299614060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

定价:39.80元

作者:刘福强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153380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师自通学国画》系列图书颠覆了你对国画难以上手的刻板印象!范例超实用,步骤超细致,**适合零基础的读者拿来自学,读者学习以后能达到无师自通的效果。该系列图书更像是身边的一位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如何下笔,如何构图,如何克服'国画绝非易事'这样的恐惧心理,书中在版式上做了大量调整,以使读者更好地接受国画的入门知识,并使其掌握基础技法,为自由创作国画作品打下良好基础。书中每个案例的讲解都细致到'推荐用笔'、'用笔技法'、'调墨和设色技法',并配以图示说明,旨在帮助您通过练习基本功,让你一目了然,即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一样学得会!无师自通学国画系列共10册,推荐组合购买:无师自通学国画:山水云树;鱼、虾、蟹;竹子;禽鸟;荷花;梅花;牡丹;兰花;花卉综合篇;菊花(让您从“门外汉”变身为“高手”,真正做到无师自通。)

内容提要


《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是“无师自通学国画”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为6章,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如何轻松掌握国画中荷花的各种绘制技法。书中首先介绍了写意画的基础知识,包括常用工具、如何用笔、调墨和调色的技法;然后分别介绍了花头、叶子和花叶组合的画法;接着介绍了菊花与配景的绘制技法;后通过创作的方式让读者加以练习,提升读者的绘画能力。《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是一本国画自学教程,即使你没有绘画基础,也能让你成长为国画高手。
《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喜欢画菊花的读者、国画培训班的学生、爱好国画的初、中级读者,同时也可作为各地老年大学的实用教材。

目录


章 基础入门
1.1 常用工具




颜料
调水盘
贮水盂
镇纸
1.2 如何用笔
怎样握笔
笔法的运用
线条练习
1.3 调墨技法
五种浓度的墨色
墨色的调和
1.4 调色技法
单色调和
复色调和

第2章 花头的画法
2.1 基本画法
双勾法
没骨法
双勾填色法
2.2 不同姿态花头的画法
半开正面
半开侧面
全开正面
全开侧面
花苞
2.3 不同品种花头的画法
抱心尖瓣花
层顶亚瓣花
高顶攒瓣花
平顶长瓣花
攒瓣花

第3章 叶子的画法
3.1 正面上仰
双勾法
没骨法
3.2 正面下垂
双勾法
没骨法
3.3 正面翻折
双勾法
没骨法
3.4 正面翻卷
双勾法
没骨法
3.5 背面翻折
双勾法
背面翻卷
双勾法
没骨法
3.7 二叶组合
3.8 三叶组合
3.9 四叶组合

第4章 花枝叶的画法
4.1 单枝菊花
4.2 两枝组合
4.3 三枝组合

第5章 菊花与配景
5.1 菊花与花瓶
5.2 菊花与螃蟹
5.3 菊花与八哥
5.4 菊花与山石
5.5 菊花与竹
5.6 菊花与草虫

第6章 创作与提升
6.1 秋意
6.2 清猫菊下图
6.3 素颜
6.4 高秋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以外其他国画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聚焦于其他花卉、山水、人物等传统国画题材的技法与文化,以保证不包含菊花的绘画内容。 国画艺术精研系列:探索东方神韵的无尽画卷 本系列图书旨在为广大国画爱好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进阶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学习指南。我们深知中国画博大精深,其魅力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写意”——对物象精神气质的捕捉与表达。本系列课程聚焦于除菊花之外的经典国画题材,力求通过详实的图例解析、精妙的技法剖析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介绍,引领读者领略中国画的独特韵味。 第一卷:梅(傲雪凌霜的生命赞歌) 主题定位: 探究“四君子”之首——梅花的精神内核与笔墨表现。 核心内容详解: 一、 梅之神韵与文化溯源: 文化象征: 深入剖析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象征意义,及其与文人精神的紧密联系。 历代大家: 简要介绍宋代(如赵孟坚)至明清(如清初“金陵画派”)画家在表现梅花上的不同风格与侧重点。 二、 基础笔法与姿态刻画: 枝干的“苍”与“拙”: 重点讲解如何用枯笔、飞白、皴擦等技法表现老梅遒劲、盘曲的树干和粗糙的树皮纹理。包括常用的“鹿角枝”、“蟹爪枝”的画法要领。 花瓣的“灵”与“润”: 区分蜡梅、寒梅在用色和墨法上的差异。详细示范用中锋、侧锋勾勒花瓣的结构,以及如何运用胭脂红、朱砂、白描等方式表现花朵的盛开、含苞与凋零。 介于“有”与“无”之间: 探讨留白在表现梅花疏影横斜、清冷意境中的关键作用。 三、 构图与意境营造: “一枝开”的极简之美: 学习如何运用极简的构图来突出单枝梅花的力度与气韵。 群梅竞放的层次感: 讲解如何通过前景、中景、背景的处理,配合浓淡墨色的变化,营造出雪中群芳的层次感和空间深度。 --- 第二卷:兰(空谷幽香的君子风范) 主题定位: 领会兰花“空谷幽香”的气质,掌握水墨写意兰叶的动态表现。 核心内容详解: 一、 兰之气韵与哲学基础: “素”与“雅”: 探讨兰花作为君子象征,其“不与世俗争艳”的哲学内涵。 形态观察: 详细分析兰草的根、叶、花的不同生长结构,强调观察自然是学好兰草的基础。 二、 兰叶的“活”法: 提按顿挫的运用: 兰叶是写意水墨的试金石。本书将集中讲解毛笔在行笔过程中“提、按、顿、挫”的精确控制,以表现叶片的刚柔并济。 墨分五色的变化: 侧重于淡墨、浓墨绘制兰叶,如何通过水分控制,使线条既有筋骨,又不失温润,避免“僵硬”和“水洇”。 动态组合: 学习“S形”、“Z形”叶片的组织规律,如何通过叶片的交叉、迎侧、俯仰,形成风中摇曳的生命力。 三、 兰花的点画: 花的点法: 介绍传统兰花的几种典型花型(如春兰、蕙兰)的花瓣描绘,运用工笔与写意结合的描法,表现花蕊的精微。 “知白守黑”的布局: 如何在花团锦簇中,运用“留空”的手法来衬托兰花的清雅,避免画面浑浊。 --- 第三卷:竹(虚心有节的生命哲学) 主题定位: 掌握竹子“节操”的笔墨语言,学习水墨竹的结构布局与墨法变化。 核心内容详解: 一、 竹之精神与结构解析: 节气与气节: 深入理解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节、有心、有骨”的象征意义。 竹子的“一笔画”: 分析竹竿的生长规律,讲解如何利用中锋勾勒竹竿的挺拔,并精确处理竹节的连接处。 二、 翠竹的墨色表现: 青绿与水墨的结合: 如果想要表现夏日浓翠欲滴的竹林,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运用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与墨色和谐过渡,达到“青翠欲滴”的效果。 “湿笔”与“枯笔”的竹叶: 侧重讲解画竹叶的关键技巧——“撇法”。如何根据竹叶的朝向和生长状态,调整笔锋的干湿和力度,画出迎风、垂挂、侧扫等不同姿态的竹叶。 三、 场景与氛围构建: 竹林深处的层次: 学习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竹林深处的幽深感。近处的竹子用浓墨重彩,远处的则以淡墨虚写,营造出万竿摇曳的磅礴气势。 题款与印章的配合: 探讨在竹画中,书法题款如何与竹子的线条走向形成呼应,增强画面的整体性。 --- 第四卷:山水意境的构建(写意山水的起步与进阶) 主题定位: 探索中国画的另一核心——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皴法与气韵生动。 核心内容详解: 一、 山水的“骨法用笔”: 基础点画: 详细介绍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等几种最常用山石皴法的笔触要领和适用对象。强调皴法不是描摹,而是表现山石的质感与年代感。 墨色的晕染: 讲解如何用大笔触湿画法,为山体打底,并运用干笔皴擦,使山石既有体积感又富于变化。 二、 空间布局与“三远法”: 高远、平远、深远: 系统讲解中国山水画特有的“三远”透视法,指导读者如何打破西方焦点透视,构建出可游可居的意境空间。 元素的组织: 如何巧妙地将山、石、水、树有机结合。例如,如何通过云雾的虚化来处理山体之间的过渡,避免画面拥挤。 三、 树木的法式与点景: 树法百态: 集中讲解松、柏、杂树的画法。尤其是松针的簇点法、柏树的钉头点法,以及如何通过树木来引导观者的视线。 点景人物与建筑: 学习如何用极简的笔触绘制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及点景人物,以衬托山水的雄伟,同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总结:笔墨随时代,意境永流传 本系列旨在提供一个“无师”也能自通的路径,通过对梅、兰、竹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主题的系统性训练,帮助学习者建立扎实的笔墨基础,并最终形成自己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独特视角。艺术的魅力在于创造,掌握基础工具后,更重要的是将所学融入心性,创作出具有自我生命力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都对手工和艺术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尤其是中国传统的书画。这次的《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是我一直期待的,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的包装很精致,封面设计就很有艺术感,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打开书,我首先被里面的插图吸引了,那些菊花画得真是太逼真了,各种姿态,各种颜色,栩栩如生,感觉就像是真的菊花摆在眼前一样。我最喜欢的是它讲解的步骤,非常详细,而且是用很直观的图示来配合文字说明的,即使是对国画一点基础都没有的人,也能看得懂。我之前尝试过自己画菊花,但总是画得没有灵魂,死板板的,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我的笔法不对,还有就是没有抓住菊花的关键特征。书里对不同花瓣的画法都有细致的讲解,还有如何通过墨色的深浅来表现花瓣的层次感,这一点对我帮助很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拿起我的画笔,按照书上的方法来练习,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一定能画出令自己满意的菊花。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国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电视上的介绍,觉得它离我很遥远。但自从我收到这本书《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后,我发现国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使用太多专业的术语,即使是我这样的新手,也能轻松理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每一笔的讲解,他会告诉你用多大的力度,怎么去运笔,甚至连笔尖沾墨的多少都有详细的说明。这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因为我之前画画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力度和墨色。书中还提供了很多不同角度的菊花照片,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菊花的结构和形态。作者还会引导我们去观察菊花的“神韵”,比如它在风中摇曳的姿态,或者在晨露下的娇羞,这些都让我在绘画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去感受菊花的美。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画了几朵菊花,虽然还有些稚嫩,但与我之前自己摸索着画出来的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国画的热情,也让我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

评分

我最近在网上闲逛,偶然间看到了这本《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当时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我一直对传统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奈何自己基础薄弱,又没有机会拜师学艺,所以总是处于一种“望画兴叹”的状态。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打开书页,里面详细的步骤图和讲解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对于菊花的绘制,从花瓣的走向、叶子的形态,到花蕊的描绘,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剖析。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工笔画的技法,还穿插了一些写意画的画法,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色彩运用的章节,作者讲解了如何调配出不同层次的黄色、橙色和红色,让菊花的色彩更加饱满和富有生命力。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构图的建议,让我知道如何将画好的菊花与其他元素巧妙地搭配,组成一幅完整的画作。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按照书中的方法,从最简单的菊花开始练习,相信通过反复的实践,我的绘画水平一定会有所提升。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这次有幸接触到《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排版清晰,图片精美,让人赏心悦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菊花的分类讲解,从不同的花瓣形态到叶子的脉络,都描绘得细致入微。作者在讲解技法时,总是能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以形写神”的理念,他不仅仅教我们如何模仿菊花的外形,更注重引导我们去捕捉菊花的神韵和气质。书中穿插了一些赏析性的文字,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菊花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不仅是在学习绘画技法,更是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尝试着临摹了几幅书中的范画,虽然离大师的作品还有很大差距,但我能感觉到自己的笔触越来越流畅,对菊花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教程,更像是一本关于菊花的文化读本,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自从上次的梅花和兰花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无师自通学国画4:菊花》。说实话,我一直对菊花情有独钟,它那种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精神,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这本书包装得很精美,打开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菊花画作,从盛放到枯萎,姿态各异,色彩也丰富多样,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盛大的菊花展览中。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动笔去画,但仅仅是翻阅这些范画,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讲解技法时,总是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笔触和晕染技巧分解开来,让我觉得好像旁边真的有一位老师在一步一步地指导我。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品种菊花的描绘,比如那些重瓣的、单瓣的、卷瓣的,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韵味,而且作者还会点出不同品种在绘画时的侧重点,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之前我总是觉得画不好菊花,要么显得太呆板,要么就是颜色不对,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我没有抓住菊花的“神韵”。书中的讲解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对菊花神韵的理解和传承,让我对国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拿起画笔,尝试画出我心中的那朵朵怒放的菊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