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
定价:29.80元
作者:苏凯雄,张进,郭里婷 等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12035814
字数:
页码:2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关标准与规定;接着主要介绍了卫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视、音频编码,多路复用,条件接收和信道传输等技术;然后重点介绍了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软、硬件组成与原理,室外接收天线与高频头的结构与参数;后介绍了接收系统的性能分析、系统设计和安装方法等。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集作者多年教学、科研经验,结合实际应用系统和产品开发技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具备较好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参考书,也可作为广电行业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业余爱好者的学习和培训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第1章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系统概述
1.1 卫星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1.2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系统组成
1.3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的相关规范与标准
第2章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2.1 模拟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2.2 视频压缩编码的基本方法
2.3 MPEG-2视频压缩编码器
2.4 H.2 64视频编码标准
第3章 数字音频压缩编码技术
3.1 音频技术发展概述
3.2 音频压缩编码主要方法
3.3 MPEG音频编码器
3.4 杜比AC-3音频编码器
第4章 数字电视多路复用技术
4.1 多路复用技术概述
4.2 MPEG-2的传送流结构
4.3 系统时序模型
4.4 节目特殊信息
4.5 业务信息
4.6 双层复用过程
第5章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5.1 条件接收系统概述
5.2 条件接收系统原理
5.3 条件接收的相关标准
5.4 多系统条件接收技术
第6章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信道传输技术
6.1 信道传输技术简介
6.2 DVB-S信道传输标准
6.3 DVB-S2信道传输标准
6.4 ABS-S信道传输标准
第7章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硬件系统
7.1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系统组成
7.2 输入调谐解调器
7.3 数字解调与信道解码器
7.4 多路解复用器
7.5 视音频解码器
7.6 模拟视频编码器与音频数模转换器
7.7 智能卡及其通信接口
7.8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整机方案介绍
第8章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软件系统
8.1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软件基本架构
8.2 实时操作系统内核
8.3 调谐解调控制模块
8.4 多路解复用控制模块
8.5 视频解码控制模块
8.6 条件接收控制模块
8.7 用户接口模块
第9章 卫星直播电视室外接收单元
9.1 卫星接收天线的结构原理
9.2 天线的技术参数
9.3 卫星接收高频头
9.4 高频头的主要参数
第10章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接收系统设计
10.1 卫星电视质量与接收系统参数的关系
10.2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性能分析
10.3 卫星直播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设计
10.4 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整
10.5 共用卫星天线的方法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对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领域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卫星直播数字电视技术全貌的著作。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宝藏。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终端接收设备的介绍,而是从信号的源头开始,深入剖析了整个卫星通信链路的各个环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道建模”和“信号传播特性”的详细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清晰地阐述了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衰减和干扰,例如自由空间损耗、大气吸收、以及多径效应等,并介绍了各种统计模型来描述这些信道特性。这为理解信号质量下降的原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令我赞叹的是,书中对“先进纠错码”的深入探讨。从早期的卷积码、里德-所罗门码,到后来的Turbo码和LDPC码,作者都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编码原理、译码算法以及在提高信道容量和可靠性方面的突出贡献。这对于理解现代数字通信系统的鲁棒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信号检测”和“数据恢复”技术的详细讲解,包括最优估计理论、最大似然检测、以及最小均方误差估计等,也为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我还对书中关于“频谱管理”和“干扰抑制”的讨论进行了深入学习,这对于实际的系统设计和资源分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不仅能够满足初学者的入门需求,也能够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技术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把我从一个对电视信号一无所知的小白,直接变成了能够和师傅们侃侃而谈的技术达人!我之前一直以为电视信号就是随便发发信号,然后电视机就能显示出来,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详细介绍了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的工作原理,从信号的产生、编码、调制,到卫星转发器的作用,再到地面接收站的设备配置,每一步都讲得明明白白。特别是关于编码和调制的部分,虽然一开始有点抽象,但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图示,让我这个工科背景不强的人也能理解。比如,解释MPEG-2/4编码的时候,就好像在说把一个大视频文件“压缩”成更小的数据流,但又不会损失太多画面细节,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平时用手机拍视频,也会选择不同的画质选项。还有DVB-S/S2的调制方式,它把数字信息“打包”成一个个信号单元,再通过载波“发送”出去,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给货物装上不同的集装箱,这样就能提高运输效率。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了不同调制方式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比如QPSK、8PSK,以及它们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表现,这让我对为什么有时候信号会变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记得里面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高斯白噪声和衰减,还列举了一些公式,虽然我没完全推导,但大概的意思就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干扰”,导致信号强度下降,而接收设备就是要尽力从这些“噪声”中把有用的信息“捞”出来。这让我想到,我们平时听收音机,有时候会听到杂音,卫星电视信号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更加复杂和精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卫星直播数字电视从“点”到“面”都有了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它不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接收设备,而是把整个产业链条都展现了出来,让我感觉自己真的掌握了一门“看电视”的硬核技术。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科技非常感兴趣,而卫星电视无疑是其中之一。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以为只要有一个锅状的天线,就能收到所有频道,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其中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字信号处理的章节感到着迷。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将模拟的电视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算法和编码技术。我了解到,MPEG-2和MPEG-4不仅仅是简单的压缩,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编码方法,比如帧内预测、帧间预测、变换编码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书中关于不同调制方式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信号的质量会有所不同。例如,QPSK在信号较弱时表现更好,而8PSK在信号较强时可以传输更多数据。这就像在有限的带宽内,如何更有效地“说话”,不同的说话方式有不同的效率。我还对书中关于“固定卫星业务”(FSS)和“广播卫星业务”(BSS)的区别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我理解不同卫星电视服务的特点。另外,书中关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解释,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信号是如何从地面发送到卫星,再从卫星发送回地面的完整过程。这让我对整个卫星通信系统有了更宏观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电视观众变成了一个对卫星电视技术有深入了解的“半个内行人”,我对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电视信号接收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只要有一个卫星锅,就能接收到任何想要的电视节目,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号的质量”和“信号的可靠性”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解释了导致信号衰减的各种因素,包括大气吸收、雨衰、以及接收设备本身的损耗。更重要的是,他介绍了多种先进的信号纠错技术,比如卷积码、里德-所罗门码,以及更现代的LDPC码和Turbo码。我了解到,这些纠错码通过在传输的数据中加入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有效地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保证了信号的清晰度和稳定性。这就像给每一份重要文件都附带一个“校对本”,即使原件有损坏,也能通过校对本来修复。书中关于“功率效率”和“频谱效率”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调制和编码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在有限的功率和带宽下实现最佳的传输效果。例如,高阶调制方式如16APSK和32APSK,虽然可以传输更多的数据,但对信号的信噪比要求更高。这让我明白了,卫星通信是一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追求极致效率的艺术。我还对书中关于“信道估计”和“均衡”的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技术对于补偿信道的多径效应和频率选择性衰落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卫星电视信号,背后凝聚着多少通信科学的智慧和工程的创新。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科技充满好奇心的人,尤其对那些看似神奇的技术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特别着迷。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时,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我一直很好奇,那些高清的电视节目,是怎么从遥远的太空传回来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详尽和科学的答案。它从最基础的电磁波理论讲起,解释了为什么卫星信号能够跨越遥远的距离。然后,它深入剖析了数字电视信号的编码和压缩技术,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信号的传输效率和画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MPEG-2和MPEG-4编码标准的介绍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列出了一些技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了这些编码技术是如何通过去除冗余信息来减小数据量的,同时又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和流畅度。我能想象到,如果没有这些高效的编码技术,我们可能需要一根比头发丝还粗的信号线才能传输高清电视信号,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书中关于调制解调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以为信号就是直接发送,但实际上,它是通过复杂的调制过程,将数字信息“装载”到高频的载波上,再通过天线发射出去。接收端则需要进行相应的解调,才能还原出原始的数字信号。书中详细介绍了QPSK、8PSK等不同调制方式的原理和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信噪比条件下的适用性。这一点让我对卫星信号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恶劣天气下,信号可能会出现中断或画质下降。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和案例,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比如,它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卫星接收天线,以及如何根据卫星的轨道位置和信号强度来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也为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
评分我一直对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是能够覆盖广阔区域的卫星通信技术,抱有极大的兴趣。购买《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这本书,完全是源于我想要深入了解这项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现。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为我揭开了卫星电视的神秘面纱。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号处理和信道模型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数字信号的采样、量化和编码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最终的信号质量。我对书中关于香农信息论的引用印象深刻,它揭示了通信的理论极限,让我对信号传输的效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关于信道模型的部分,作者深入分析了卫星通信信道中存在的各种衰减和干扰,例如多径效应、瑞利衰落等,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各种信号处理技术来补偿这些不利因素。这让我意识到,接收一个清晰的卫星电视信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接收端设备拥有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书中关于高级调制解调技术的介绍,如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我了解到,这种技术可以将一个宽带信号分割成多个窄带信号,从而大大提高频谱利用率,并增强对多径干扰的抵抗能力。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的4G/5G通信也广泛采用了类似的技术,足见其先进性和重要性。此外,书中关于错误控制编码的讲解,例如Turbo码和LDPC码,也让我对如何提高信号的可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编码技术就像给信号穿上了一层“保护衣”,使其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抵御干扰。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它还涉及到了许多实际的工程问题,例如天线的设计、馈源的优化、以及接收机的灵敏度等。这使得本书的理论知识更具实践意义。
评分我是一个对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充满好奇的读者,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当我看到《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及其接收技术》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一直很好奇,那些高清的电视节目,是如何跨越遥远的距离,从太空中传输到我们的家中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详尽和科学的答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信号的调制”和“信号的解调”部分的讲解。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技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详细的数学推导,让我能够深入理解不同调制方式(如QPSK、8PSK、16APSK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例如,书中将调制比作是给数字信息“穿上”不同的“外衣”,以便在无线信道中更有效地传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能量效率”和“带宽效率”的权衡分析印象深刻,这让我明白了在有限的资源下,通信工程师是如何巧妙地设计和优化信号传输方案的。此外,书中关于“前向纠错”(FEC)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通过在原始数据中添加冗余信息,接收端可以对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进行有效纠正,从而大大提高了信号的可靠性。书中对LDPC码和Turbo码等先进纠错算法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我还对书中关于“多载波调制”(如COFDM)的阐述进行了深入学习,这种技术能够将宽带信号分割成多个窄带信号,从而有效地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提高频谱利用率。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工程应用,例如不同类型卫星的轨道、信号的极化方式、以及接收天线的选择和安装等,这使得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技术盛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技术感到着迷,而卫星电视无疑是其中之一。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电视信号的传输是一种“神秘”的过程,但这本书让我彻底理解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号的编码与压缩”的章节感到着迷。作者详细阐述了MPEG-2和MPEG-4等编码标准是如何通过去除冗余信息和利用信号的时域/空域相关性来大幅度减小数据量的。我了解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压缩”,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如离散余弦变换(DCT)、运动补偿预测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效率。书中关于“高斯白噪声”和“瑞利衰落”的详细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卫星信号会受到干扰,以及接收设备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我还对书中关于“信道编码”的讲解印象深刻。我明白了为什么即使信号很弱,也能通过纠错码来恢复出清晰的图像。书中对LDPC码和Turbo码等先进纠错技术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此外,书中关于“星座图”和“眼图”的讲解,也让我对信号的质量评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眼图,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信号在时域和幅域上的“睁开”程度,从而判断信号的健康状况。这本书让我觉得,看电视不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它背后蕴含着无数的科学智慧和工程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一本将复杂的卫星通信原理“翻译”成易懂语言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对技术原理有着刨根问底精神的读者,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这本书中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接收设备,而是从信号的源头开始,一步一步地构建起整个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的体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信号的传播特性以及如何克服这些特性带来的挑战的章节。作者详细解释了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会遇到的各种损耗,比如自由空间损耗、大气衰减等等,这些都是影响信号质量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介绍了各种先进的纠错编码技术,比如LDPC码和BCH码。我之前对这些技术只是有所耳闻,但从未真正理解它们的原理。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图示,解释了这些编码技术是如何在信号中加入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能够检测并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这就像是在寄送一份重要的文件时,在每一页都抄写几遍,这样即使其中一两页有污损,也能通过对照其他页来恢复原文。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信号的解调和解码过程,包括如何从复杂的载波信号中提取出原始的数字信息,以及如何将这些数字信息还原成我们熟悉的图像和声音。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频道绑定(Channel Bonding)和多载波(Multi-carrier)技术的讨论,这些技术对于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卫星电视信号,背后却蕴含着如此精妙的工程设计和科学原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启发思考的读物,让我对通信技术领域有了更深的敬畏和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有价值的技术书籍之一。作为一名对电子通信领域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卫星直播数字电视的奥秘,而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个愿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信号的传播模型”和“信道衰减”的讲解。作者用清晰的语言和详细的图表,解释了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会遇到的各种损耗,例如大气层吸收、雨衰、以及地球曲率带来的衰减等。这让我对为什么在不同天气和地理条件下,卫星信号的接收效果会有所不同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先进的解调技术”的阐述,例如MMSE(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和ML(最大似然)检测,让我明白了接收端是如何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来补偿信道的影响,并从噪声中提取出最精确的数字信息。我了解到,接收机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信号处理算法的优劣。书中关于“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对通信系统设计中的权衡取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如何在高阶调制和复杂编码方案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以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我还对书中关于“星座图”的解读进行了深入学习,这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调制方式下的信号点分布,以及信噪比对信号质量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应用场景,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卫星电视接收设备联系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