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36.60元
作者:张会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0403139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力法。《通信原理》共12章:绪论、*信号与噪声分析、信道与噪声、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现代数字调制技术、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数字信号的*接收、同步原理、现代通信系统介绍。章后设有思考题和习题。书后有4个附录:常用三角函数公式、Q函数和误差函数、傅里叶变换、部分习题答案。全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叙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适于学生自学。
《通信原理》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通信、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IT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信的基本概念
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1 通信系统的一般组成
1.3.2 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
1.3.3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
1.3.4 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1.4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1.4.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4.2 通信方式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一般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5.2 信息及其度量
1.5.3 有效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1.5.4 可靠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随机信号与噪声分析
2.1 引言
2.2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2 ,1随机过程的概念
2.2.2 随机过程的统计描述
2.3 平稳随机过程
2.3.1 平稳随机过程的概念
2.3.2 稳随机过程的各态历经性
2.3.3 平稳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2.3.4 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4 高斯随机过程
2.4.1 高斯过程的定义
2.4.2 高斯过程的性质
2.4.3 高斯随机变量
2.5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5.1 输出过程的表达式
2.5.2 输出过程的统计特性
2.6 窄带随机过程
2.6.1 窄带随机过程的概念
2.6.2 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
2.6.3 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2.7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7.1 合成波的表达式
2.7.2 合成包络和合成相位的统计特性
2.8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2.8.1 白噪声
2.8.2 高斯白噪声
2.8.3 带限白噪声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3.1 引言
3.2 信道的基本概念
3.2.1 信道的定义
3.2.2 信道的分类
3.2.3 信道的数学模型
3.3 恒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3.1 信号不失真传输条件
3.3.2 幅度-频率畸变
3.3.3 相位-频率畸变(群迟延畸变)
3.3.4 减小畸变的措施
3.4 随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4.1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
3.4.2 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3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
3.5 信道的加性噪声
3.5.1 噪声来源及其分类
3.5.2 起伏噪声的统计特性
3.5.3 等效噪声带宽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
4.2.1 幅度调制的一般模型
4.2.2 常规双边带调幅(AM)
4.2.3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DSB-SC)
4.2.4 单边带调制(SSB)
4.2.5 残留边带调制(VSB)
4.3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1 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
4.3.2 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3 常规调幅包络检波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 角度调制(非线性调制)的原理
4.4.1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4.4.2 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
4.4.3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5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7 频分复用(FDM)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2 数字基带信号
5.2.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
5.2.2 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
5.2.3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5.3 基带传输系统的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5.3.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5.3.2 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
5.3.3 码间串扰的消除
5.4 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
5.4.1 间串扰的时域条件
5.4.2 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5.4.3 理想基带传输系统
5.4.4 实用的间串扰基带传输特性
5.5 间串扰基带传榆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6 部分响应系统
5.6.1 部分响应系统的基本原理
5.6.2 一种实用的部分响应系统
5.6.3 一般形式的部分响应系统
5.7 眼图
5.7.1 眼图的概念
5.7.2 眼图形成原理及模型
5.8 时域均衡原理
5.8.1 均衡的概念
5.8.2 时域均衡的基本原理
5.8.3 有限长横向滤波器
5.8.4 时域均衡算法及实现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6.1 引言
6.2 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6.2.1 一般原理与实现方法
6.2.2 2ASK信号的功率谱及带宽
6.2.3 2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6.3.1 2FSK调制原理与实现方法
6.3.2 2FSK信号的解调
……
第7章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第8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9章 差错控制编码
第10章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第11章 同步原理
第12章 现代通信系统介绍
附录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内容,让人一目了然,能够清晰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分,到傅里叶变换、采样定理这些奠定理论基础的工具,再到信息论、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核心技术,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经典通信系统的介绍,比如早期的调幅、调频,以及后来的数字调制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于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演变非常有帮助。同时,书中对于信噪比、误码率等关键性能指标的讨论,也让我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通信系统的优劣。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书中详实的公式推导和图示解释,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从而深刻理解每个概念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实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通信的殿堂,去探索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采用过于复杂的布局,而是力求清晰、简洁,让读者能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内容本身。每一个公式都清晰地标注了符号含义,每一个图表都经过精心设计,比例恰当,线条流畅。页边距留得恰到好处,方便我做笔记和标记。书页的质感也很好,不容易反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虽然是教材,但它的整体设计丝毫不显得呆板,反而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质,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沉静的思考氛围。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处理一些经典通信理论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介绍香农信息论时,书中不仅给出了信息熵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还详细阐述了信息率失真理论,以及它在数据压缩和信源编码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能够超越简单的比特率概念,去理解信息传输的本质极限。同样,在讲解信道编码时,书中不仅介绍了汉明码、卷积码等基本码字,还对纠错码的设计原理和性能分析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对如何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多径传播、衰落等无线通信面临的典型挑战,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相应的应对技术。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扎实”。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追求炫酷的包装和煽情的语言,而是用一种稳健、深入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读者走进通信原理的世界。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经过了精心的铺垫,每一个理论的讲解都力求清晰透彻。我感觉,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培养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远比单纯的记忆几个公式更为重要。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是我在通信领域探索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特别看重一本书在更新知识方面的能力,而这本书作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在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上,我认为是很有保障的。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但基础理论的稳定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本书在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我相信也融入了一些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动态。例如,在讲解了经典的调制解调技术后,可能会简要提及一些更先进的调制方式,或者是在介绍信道编码时,可能会提到一些最新的纠错编码理论。这种与时俱进的内容,能够确保我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能对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不至于与时代脱节。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性非常强,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一点也不显得突兀。首先,它会从信息与信号的基本概念入手,引导读者建立对通信系统基本元素的认知。接着,会逐步深入到模拟信号处理,比如滤波、调制等。随后,进入数字通信的核心部分,包括数字基带传输、带通传输、编码、解码等。最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在讲解完理论之后,还会穿插一些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比如讲解了高斯白噪声的统计特性后,会自然地引申到它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分析方法。这种“理论-应用-分析”的模式,让学习过程更加连贯,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饰,一眼看去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感。封面上“通信原理”几个字的分量十足,旁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标识更是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时代印记和教育使命的载体。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厚厚的书页,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度的知识探索之旅。我翻开扉页,看到了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这四个字本身就代表着权威和品质,让人倍感安心。这本书的ISBN号,9787040313949,就像一把钥匙,能够精准地打开通往信息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通信领域充满好奇,从最基础的信号传输到复杂的编码解码,再到如今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这一切都离不开“通信原理”这座坚实的地基。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如何系统地、深入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拨开迷雾,真正掌握通信的奥秘,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书本的纸张触感细腻,油墨的颜色纯正,印刷清晰,没有错别字和模糊不清的文字,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和用心。
评分书中的习题设计也极具代表性。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题,很多习题都涉及到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分析。有些习题甚至需要读者去设计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或者对某个通信场景下的性能进行估算。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发现,通过认真完成这些习题,我能够更牢固地掌握书中的概念,并能够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些习题甚至带着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鼓励读者去思考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这让我觉得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更是一种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这些图表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真正地将复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在介绍信号频谱分析时,书中提供的频谱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信号在频域上的分布特性,这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对于一些关键的公式,书中也配有详细的推导过程,并且会用图示来解释公式的物理含义,让读者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卷积、相关等数学工具在通信系统分析中的应用解释,它将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的信号处理过程联系起来,显得生动有趣。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通信系统的案例分析,比如早期电话通信、无线电广播等,这些案例让理论知识有了落地的感觉,也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术语堆砌。作者在解释一些核心概念时,会尝试用更贴近生活化的比喻来辅助理解,这对于我这样初次接触通信原理的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比如,在讲解采样定理时,作者可能会用“抓拍照片”的比喻来形容对连续信号的离散化过程,虽然简单,却能瞬间点亮思路。同时,书中也保留了足够多的专业术语,并且在首次出现时就给出清晰的定义,这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也避免了因词汇不熟悉而产生的理解障碍。我喜欢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它让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