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嗜:戒不掉的甜蜜
定价:39.8元
作者:郭亦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8653037
字数:20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让你吃得明白、甜得理直气壮,大涨谈资的甜蜜秘籍。
你可以用它“涨姿势”、打发时间、逗自己玩儿,更可以从中读到关于甜蜜的一切!
这是一本博物学家的甜蜜百科!
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解析关于糖果的各种有趣话题,为读者提供普及知识、提供谈资。
一书在手,吃遍甜蜜,让你谈资大涨!
相关推荐: href='#'>《嗑:做一只会吃的松鼠》
内容提要
关于糖果,本书可以告诉你诸如此类“蜜秘”:
巧克力家族也有种族歧视?是的,但白巧克力才是受歧视的那个!
你猜当人类还没有糖的时候,我们的男性祖先用什么来讨好女性祖先?
用虫子屎酿的蜂蜜,你想喝吗?别嫌弃,欧洲人可是爱得不得了!
现在才开始“饭后嚼两粒”?“呵呵”九千年前的人类就会嚼树胶啦!
一句话证明你也有过气派的时候——手里擎根糖葫芦,舔着关东糖逛庙会!
全书不仅讲了巧克力、太妃糖、奶糖、硬糖、棉花糖、酥糖、口香糖、牛轧糖、关东糖等糖果的原料、历史、工艺流程和优劣之分,还讲了具有小资情调的下午茶中甜蜜元素的来历、果脯蜜饯的秘密及人造甜味剂的成分和用途。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当人类还没有糖
网络上总流行很多千奇百怪的帖子,就像前段时间流行的各种“XX话四级考试”,把当地乡土、根深蒂固的俗语、俚语、名词、形容词等等都囊括了进去,记得“北京版”里面有这么一道题:
A:“爷,您这是英明神武、器宇轩昂、果敢坚决呀!”
B:“小子,你吃了蜜蜂屎啦!”
问:B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你敢惹生气,去吧”,而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赞美——赞美有拿屎粑粑做比喻的吗?还真有,因为早年间人们以为蜂蜜就是蜜蜂拉的屎,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嘴真甜”。可不,蜂蜜哪有不甜的?
在那个没有糖的时代蜂蜜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别样甜蜜——呃,其实它本是蜜蜂们自己的口粮,特别是在毫无生机的冬季,简直就是它们的救命粮食,以此熬过皑皑寒冬。
在没有糖的远古,我们祖先的日子过得很寡淡,也没有合适的东西来向情人表达爱意,那时人类的甜味味觉大都来自植物果实。不过,在这些天然甜味来源中,有的浓腻、有的清淡。通常来说,果实内的糖分含量不会超过50%,甜的也就是中东地区的椰枣了,高达62%。相比较而言,在这些天然甜味食物中,蜂蜜是少有的能将糖分浓缩到的,可达80%左右。
从西班牙瓦伦西亚蜘蛛穴的岩画中推断,人类采集蜂蜜的历史至少从一万年前就开始了,而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上发现,驯养蜜蜂以取蜜则可追溯到4000年前。好吧,不管人类的祖先是如何得到蜂蜜的,它早已成了甜美、满足的代名词,乃至上古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它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甜蜜的隐喻:一块4000年前苏美尔人的泥板雕刻上,形容新郎如“蜂蜜般甜美”,新娘的吻“比蜂蜜更芬芳”,他们的洞房则“满是蜂蜜”。在《圣经·旧约》里,也有很多用蜂蜜来赞美“应许之地”的段落……
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蜂蜜依然是食物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蜂蜜的尊崇地位来自它的神秘源头,也是出自一种信念:蜂蜜是从天上坠落下来的——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花蜜、蜜蜂和蜂蜜三者间的关系。古希腊人在祭祀时,会向死者和诸神献上蜂蜜;女神得墨忒耳、阿提密斯和瑞亚的女祭司在希腊文中,都称为“Melissa”,这个词源自希伯来语中的“Deborah”,译为蜂蜜。古罗马人则更钟情于蜂蜜带来了甜美芳醇,将它的食用功能发挥到了:酿造蜂蜜酒、涂抹面包、拌进奶酪……似乎没有一种食物的甜美度能与蜂蜜相媲美,起码在16世纪以前,也就是提炼糖的技术出现之前。
吃了吐、吐了吃——蜜就熟了
我们都知道蜂蜜来自蜜蜂,但蜂蜜是它们分泌出来的,还是拉出来的,可能就不一定知晓了——答案是,蜜蜂“呕吐”出来的。蜂蜜源自植物花朵分泌的汁液,也就是花蜜。花蜜主要以蔗糖为主,还有50%~70%的水分,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含氮和含磷化合物、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香精油和芳香物质。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含水量不足17%,所以蜂蜜可不是蜜蜂把花蜜搬回蜂巢,再吐出来就能成的,而要经过“酿造”这一过程。
不同于人类的酿造是靠发酵、贮藏和窖藏,都是以耗时间为主的轻省活儿,蜂蜜的酿造需要蜜蜂们一刻不停地劳作。蜜蜂在吸取花蜜时,要经过长达20分钟的吸吐,去除部分水分,当水分降到50%左右时,便吸入蜜囔中。口器中的涎腺(也可以理解成人的唾液腺)会分泌出使糖类转化的酶(又跟人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相似了)流入蜜囔,让蔗糖开始被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蜜蜂吸饱了花蜜后,兴致勃勃地飞回巢穴,到达指定巢内区域便把花蜜都吐出来,一点不留,绝不中饱私囊。为了增加花蜜的表面积以快速蒸发水分,每间巢房只装1/3的花蜜。然后,留守巢穴的蜜蜂便开始对它进行加工——吃进去,换个地方再吐出来,如此反复。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口器分泌的转化酶也被注入到了花蜜中,来加快里面蔗糖的分解。同时,在巢内温暖环境和蜂群不停振翅扇风的作用下,水分快速蒸发。大约经过一周的时间,花蜜中的水分含量差不多达标、蔗糖也基本被分解完全的时候,蜂蜜就算成熟了。此时,蜜蜂就把它搬到蜂巢上方的巢房中,用白色的蜂蜡加以封盖。蜜蜂通过口器是能觉察出葡萄糖和果糖浓度的,不到火候它们绝不会封盖来糊弄——换句话说,只有被蜂蜡封存起来的,才是酿造好的蜂蜜。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心智上的马拉松,它没有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狗血情节,而是像一位老练的棋手,每走一步都深思熟虑,让你不得不放慢节奏,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层含义。我发现自己常常读完一小段,就得合上书本,点上一杯浓郁的黑咖啡,然后对着窗外发呆好几分钟,试图梳理脑海中被作者抛出的那些复杂的情感线索和哲学思辨。有些地方的叙事角度转换得非常巧妙,让人在猝不及防之间,从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猛地跳跃到另一个场景的宏大背景下,这种处理方式极具冲击力,迫使读者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定位。我甚至在某些章节读到激动之处,会忍不住用笔在空白处做下批注,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那些句子太精辟,太触动灵魂,让你生怕稍一走神就会遗漏了其中的精华。这种需要“用力”去阅读的体验,反而让我产生了巨大的满足感,因为它挑战了我习惯的阅读舒适区,强迫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反刍。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边听音乐边轻松浏览的书,它要求的是你百分之百的注意力,而一旦你投入进去,回报也是惊人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就像是流动的丝绸,细腻而富有张力,每一句话的背后似乎都藏着一团难以言喻的情绪。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克制和精准,他/她从不使用夸张的辞藻去堆砌煽情,而是通过极其微妙的动作描写、环境烘托,甚至是人物的呼吸频率来暗示他们内心的翻江倒海。举个例子,当描述角色感到极度焦虑时,书里可能只用了寥寥数语描绘他反复摩挲口袋里的一枚硬币,但那枚硬币在我脑海里立刻就变得沉重无比,仿佛承载了全世界的重量。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技巧,显示了作者对于文字节奏和留白艺术的炉火纯青。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被邀请进了一个私密的心理剧场,近距离观察着那些人性的脆弱与坚韧。这种语言的质感,让人回味无穷,很多段落我都会默默地在心里默读好几遍,感受那种音韵和力量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部精妙的建筑设计图。起初,你会觉得章节之间的跳跃性很大,人物关系也显得有些疏离和错综复杂,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行走。但是,当你坚持读到大约三分之一的位置时,你会突然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引力将之前所有散落的碎片猛地吸附到了一起,那种“啊哈!”的顿悟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显然是故意设置了这种初期的“迷宫”,目的就是要让你在探索的过程中,先建立起自己对角色的初步判断和预设,然后在关键时刻,用一个精心策划的反转或揭示,将所有既有的认知彻底颠覆。这种高超的叙事布局,让整部作品的张力始终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准,绝不让人有丝毫的松懈感。它就像一部精心调校的交响乐,每一个声部的引入和退场时机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最终汇聚成一股磅礴而和谐的力量,余音绕梁,久久不散。
评分关于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我必须承认,它触及了一些非常尖锐和敏感的人性侧面,但处理得极其高明,没有落入俗套的说教或道德审判。它更像是一面摆在面前的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欲望和矛盾的根源。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用“非黑即白”的简单标签去定义事物,但这本书却义无反顾地深入到那些灰色的地带,让你不得不去承认,人性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更像是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追问,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与自己进行着激烈的辩论。这种“不给糖吃”的诚实,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尊重读者的智力,相信我们有能力去消化那些沉重和模糊不清的真相,并且从中汲取力量。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位讲故事的人,更像是一位深刻的社会观察家和心理分析师,其视野之广阔,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带着淡淡的复古感和恰到好处的现代气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一眼就挪不开眼。我记得我是在一家装修很有格调的书店里偶然瞥到它的,那一瞬间,感觉整个周遭的喧嚣都安静了,只剩下我对这个名字的好奇心在“嗡嗡”作响。拿在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出乎意料地好,厚实而富有弹性,翻页时那种细微的摩擦声都仿佛在低语着书中的秘密。装帧上的每一个细节,从烫金的字体到侧面的书脊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精致,让人忍不住想把它供起来,而不是随便丢在床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瞬间提升整个空间的格调。这种对外在美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涵也抱有了极高的期待,毕竟,能够把“外衣”做到如此讲究的作者或出版社,想必对内容也是精雕细琢的吧。我甚至在想,作者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是不是也像设计封面一样,对每一个章节的布局和措辞都反复推敲了无数次呢?这种由外而内的审美体验,是很多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它让你在接触内容之前,就已经被一种无声的仪式感所包围,非常值得称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