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哈佛教子枕边书
定价:29.80元
作者:子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506440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尤其是美德教育越来越重视,作为孩子的家长更是关心孩子成长。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如何去设计、创造,从很大程度上说,决定权掌握在孩子的父母手中。本书不是泛泛的理论讲述,而是从头到尾都由引人入胜的成功人物成长的故事所组成,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绝大部分都受哈佛教育理念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部真正的哈佛美德教育读本。
本书可以孩子自己读它,也可以亲子共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对“亲子关系中的自我觉察”的强调。许多育儿书都会聚焦于如何改变孩子,但这本书却把焦点清晰地转回到了父母身上——是我们自己需要先成长。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的投射、控制欲以及未被满足的童年遗憾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的。坦白说,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被说中了,感到有些难堪,但也正是这种被“看见”的感觉,促使我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比如,我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懂事”的过度期待,其实源于我年轻时为了迎合父母而压抑自我的经历。当我们自己内心的“小小孩”得到安抚和接纳后,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带偏见地接纳眼前的孩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真诚,它不鼓吹你成为一个“超人父母”,而是鼓励你做一个“正在学习的、真实的”父母。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卸下了许多无形的包袱,对未来育儿之路充满了更加踏实和充满希望的期待。
评分这本《哈佛教子枕边书》,说实话,我当初买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现在市面上的育儿经汗牛充栋,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真要应用到自家那个“磨人精”身上,往往就水土不服了。不过,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一位经验丰富、又带着点幽默感的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处理“规矩”和“自由”之间的平衡。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这两个极端摇摆,要么过度放纵,要么管得太死。这本书里,作者巧妙地用一些小故事来阐释,什么是真正的界限感,以及孩子在什么样的规则下才能感到安全和被尊重。比如,关于“说‘不’的艺术”,它不是简单地告诉父母要坚持原则,而是教我们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沟通,让他们明白拒绝不代表不爱,而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相处模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冲突有了更从容的处理方式,不再那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牵着鼻子走。它确实是本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我到底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别致,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严格按照年龄段划分,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情感连接点来展开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倾听的层次”的讨论。我们都以为自己在听孩子说话,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等着他们说完,好插一句自己的“高见”。这本书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耳朵在听,心却在做PPT”来形容我们自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它教我的不仅仅是沟通技巧,更是一种同理心训练。当孩子因为一块积木倒塌而大哭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责备他不小心,而是去确认他此刻失落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先处理,再讲道理的模式,在我家执行后效果立竿见影。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心理学的小知识,但绝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小案例,让你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动机。这使得教育不再是机械的指令和奖惩,而变成了一场充满智慧的互动游戏。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一开始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流于表面的“育儿速成班”读物,主要讲解如何快速解决孩子不听话、爱哭闹这些表象问题。然而,它真正触及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的心态建设。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对于现代父母在职场压力、自我焦虑和育儿责任之间挣扎的状态,描摹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有共鸣的是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那一章。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未竟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总觉得孩子在某方面不够优秀,就意味着我的教育出了问题。这本书用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引导我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过程,我们能做的,是提供一个充满爱的土壤,而不是一块被精确计算过的培养皿。它让我开始放下了一些不必要的执念,学会欣赏孩子当下已有的光芒,哪怕这光芒在我看来还很微弱。读完后,我减少了对孩子的过度干预,家庭氛围明显缓和了许多,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比任何技巧都来得珍贵。
评分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动不动就玻璃心。读完《哈佛教子枕边书》后,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对“挫折教育”的理解出了偏差。这本书里对“培养韧性”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让孩子吃点苦头”的粗暴想法。它强调的不是制造苦难,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并从中汲取力量。书中提到一个观点,真正的坚强不是从不摔倒,而是知道每一次跌倒后,都有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和重建信心的支点。这一点,对我们这些“护短心切”的父母来说,是当头棒喝。它教会我们如何有技巧地“后退一步”,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去尝试,去失败,去感受那种“我能自己解决”的成就感。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培养,远比我们强行灌输“你要坚强”要有效得多。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保护孩子内在驱动力的使用说明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