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样想没错,但也不对
定价:32.00元
作者:冀剑制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08236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用幽默的方式,解决现代人生活中的烦恼,谁说人是理性的?跟着纽约州立大学哲学博士的思路,找出自己恋爱、校园、人生、心理、社会的不理性之处,看清事物的荒谬本质!
内容提要
柏拉图说我们有的另一半,个性不合就应该分手?
但万一柏拉图是错的呢?
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吗?
如果一个人不可能爱上两人,那又如何真能劈腿呢?
学习态度占成绩的30%合理吗?
成绩应该只代表学习成果的好坏,与学习态度无关。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这等于将“成功”定义为“坚持到后”,变成“坚持到成功就会成功”的循环定义,这虽然没有错,但只是一句废话。
哲学家告诉你关于恋爱、校园、人生、心理、社会的大哉问 ,这些都是你常想的问题,也都是你常想错的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冀剑制: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哲学博士,现任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化评论写作学程召集人,逻辑与思维研究室主持人。著有《逻辑谬误鉴识班:训练侦错神经的24堂逻辑课》《心灵风暴:当代西方意识哲学的概念革命》。
文摘
序言
我得说,《这样想没错,但也不对》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匹黑马。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但它所传递的智慧,却足以让人醍醐灌顶。 它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总能精准地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微妙的心理现象,然后用一种令人豁然开朗的方式去解释。 比如,书中关于“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对待不同来源的钱,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自己对待辛苦赚来的钱总是那么节俭,但对于偶尔收到的一些“意外之财”,却总是花钱如流水。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对不同的钱财有着不同的“标签”和“用途”。 这种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能够更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消费和决策。 它就像一个知心朋友,不带批判地倾听你的困惑,然后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你走向更清晰的认知。 我觉得,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够让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它教会我们,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想法,也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而理解这些原因,正是通往智慧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啊,原来是这样!”的惊喜。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逻辑思维比较强的人,看问题也比较客观。 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 它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揭示了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些“看似正确,实则不然”的错误。 比如,书中对“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解读,让我对很多成功学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我开始反思,那些我们看到的“成功故事”,是不是只是冰山一角,而那些未能走到最后的“失败者”,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是不是同样具有价值? 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让我对很多习以为常的认知产生了动摇。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们思维的定势,让我们敢于去质疑那些“看起来很美”的结论。 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工具,一种方法论,让我能够自己去辨别真伪,去发现事情的本质。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全面。 以前,我可能更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但现在,我更愿意去深入挖掘,去探究事物背后的逻辑。 这种提升,不仅仅体现在工作学习上,也渗透到了我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之中,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理解他人。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看看作者能说出什么新花样”的心态。 毕竟,关于“思考”的书籍市面上并不少见,而“对”与“不对”的界限,在很多时候又是如此模糊。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 它没有那些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我们司空见惯却又容易忽视的思维陷阱一一展现。 比如,书中提到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让我恍然大悟。 我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在寻找真相,而是在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 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极大地限制了我的视野,让我无法真正地听到不同的声音。 还有关于“情感驱动的决策”,更是让我警醒。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理性的决定,其实背后站着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喜好、恐惧或者渴望。 这本书就像一个提灯者,照亮了我思维的角落,让我看到了那些我从未察觉的盲点。 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想”,而是引导我“如何思考”,如何去质疑自己,如何去拥抱不确定性。 这种开放式的探讨,反而更能激发出我自己的思考,让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写作方式,它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并鼓励读者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我刚翻开没多久,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 “这样想没错,但也不对”,这不就是我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纠结吗?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对的观点,仔细一琢磨,好像又有点站不住脚。 比如,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总觉得自己已经把所有可能性都考虑到了,提出的解决方案也自认为万无一失。但同事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可能让我发现自己忽略了某个关键点,或者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有些偏差。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漆黑的房间里摸索,以为已经找到了门把手,结果却碰到了墙。 这种“差一点就对了”的认知,往往比完全错误更让人感到挫败,也更让人想要深入探究。 我想,这本书会不会就是来解剖这种“差一点”的心理,并且提供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维度呢? 我期待它能帮我理清那些模糊不清的思路,找到突破口,避免陷入“想当然”的思维误区。 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决策时,这种“既对又不全对”的状态更是常见。 朋友之间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误解,事后回想,觉得当时自己说的话、做的事,现在看来好像也确实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种自我反思,虽然有时会带来一丝不适,但长远来看,却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圆滑。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模式,从而在生活中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清晰的洞察。 它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这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的。
评分这本《这样想没错,但也不对》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字面上的解读。 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自觉的思维定势和逻辑漏洞。 读到书中的某个章节,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在某个重要选择上,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我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可能性。 这种“片面性”的思考,是多么危险! 就像一个盲人摸象,只摸到象腿就以为自己了解了整只象。 书中对“惯性思维”的剖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走捷径,用最熟悉的模式去解决问题,这在很多情况下是高效的,但同时也可能让我们错失创新和突破的机会。 我想起我曾经为一个项目制定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计划,但最终却因为一些突发情况而宣告失败。 事后复盘,我才明白,我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没有为 unforeseen circumstances(不可预见的状况)留出足够的弹性。 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不再满足于“好像是对的”就草草收兵,而是学会了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问题,挖掘那些隐藏的变量和潜在的风险。 它的叙述方式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和生活化的例子,让我能够轻松地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思维训练,它教会我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信息,如何更辩证地理解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