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李雪
上市时间:2016年6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书号:978-7-5502-6328-4
产品线:家教/心理
目标读者:0—10岁孩子的妈妈
同类图书:《爱与自由》孙瑞雪
定价:39元
开本:32
成品尺寸:145*210
印刷工艺:裸脊锁线,uv,过亚油
CIP分类
家庭教育-教育心理学G78
目录
01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亲密是母婴关系*自然的状态
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
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退行,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
02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限制是伪造的爱
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
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
不期望改变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03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拒绝不等于伤害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父母无需*,但需诚实
04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孩子不为父母的错买单
可以不原谅父母
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温和而坚定地“反控制”
家庭秩序不可错位
在生命早期,偏执的种子就已种下
轮回之痛止于觉知
05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
认为自己值得,财富就会追随你
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内容
是一本关注母婴关系的书。母婴关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潜意识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这本书讲述如何为孩子的一生奠定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这个基础就像定海神针,无论外界的风浪有多大,都能稳住中心,化解度过。
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的童年故事,从自己内在的痛苦模式中解脱。我们透过对母婴关系的理解,来觉察自己的现状,从而对自己和孩子多一分允许,少一分评判和要求。
作者介绍
李雪心理咨询师,创办“初心心理”微信公众号,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解读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家,李雪的之处在于“去脸谱化”,把专业知识性感地表达出来,在年轻妈妈群体中大受欢迎,追随者众。她的文章诸如《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婚姻大的杀手是付出感》等,篇篇10万+,转发超百万。
李雪勇于以自己做靶,用轻盈而深刻、温暖而尖锐的文字,向读者彰显真相。读她的文字,你会痛,也会上瘾,因为真相是如此残忍而又迷人。
编辑
这是一本可以陪伴父母和孩子一生的书。当我们成为父母,才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我们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开明。我们迫不及待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孩子永远考diyi名,挂在嘴边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好。这是一本可以让我们慢下来的书,成长不应该只是考试和兴趣班组成的。应该给孩子一个慢慢长大的机会,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也成为了父母。
内容简介
《愿你慢慢长大》讲述的是,好的“ 成长” 具体而言是什么样子。当你学会让孩子慢慢地长大,你会很轻松,孩子也会快乐。一个在快乐中成长的人,会更懂得待人友善,积极进取。他会独立思考,眼界开阔,热爱生活和运动,照样能自己主动学习,自己交朋友,更重要的是,他能与父母很好地相处。就像孩子要勇敢面对人生各项挑战一样,家长也需要面对观念的更新和更多挑战.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一起走上一场温柔的教养旅程, 让教育孩子成为一件美好又自在的事。
作者简介
刘瑜女,学者、作家、诗人,生于1975年12月,1 9 9 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 9 9 9 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2 0 0 6 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副教授。著有《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
周国平当代学者、作家, 1 9 4 5 年生于上海,1 9 6 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 9 8 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目 录
PART 1亲爱的小孩——愿你被很多人爱, 如果没有, 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慢慢长大/ 刘瑜/4
不想长大/ 周国平/14
关于父子/ 贾平凹/28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芒/ 贾平凹/36
赢在起跑线上也不一定一生都成功/ 李银河/42
大男/ 冯唐/48
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蔡春猪/54
我们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 安妮宝贝/66
三个真相/ 古典/74给儿子/ 梁继璋/80
关于两百年后的世界/ 刘慈欣/84
让你的孩子努力考7 - 17 名/ 林清玄/92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100
我们希望你成长的世界,好过我们今天的世界/(美)扎克伯格/104
PART 2大师的叮咛——要懂得过快快乐乐的生活, 要学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启超 /112
做人要做的人/ 胡适 /118
为什么读书/ 胡适/124
要懂得过快快乐乐的生活,要学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 董桥/134
小方子,你不能再玩了/ 曹禺/140
孩子/ 梁实秋/146
给我的孩子们/ 丰子恺/152
孩子们常读这五类书,人生情味都会厚/ 钱穆/158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上学/(日)大江健三郎/172
爱好昆虫的孩子/(法)法布尔/182
PART 3爱的手记——我又一次无条件地相信他
我把她送到可以让她施展拳脚的地方/(美)特瑞·约翰逊/204
我又一次无条件地相信她/ 时光/212
请温和坚定地对你的孩子吧/ 一念 /226
“如果你有一颗钻石呢?”/ 陈子寒/232
望子成人——提心吊胆二十年/ 王森/240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时间”的把握和态度。在当今这个“速成”文化盛行的年代,这本书仿佛是逆流而上的一个坚定的声音,它颂扬了“慢”的价值。作者没有鼓吹任何捷径,反而将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品质——比如耐心、韧性、智慧——描绘得无比迷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等待开花”的比喻,它提醒我们,许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漫长的酝酿期,强行加速只会带来枯萎。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稳的节奏感,读起来让人感到安心,仿佛时间在作者的笔下被温柔地拉长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慢下来”,而是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效率”和“成果”的定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增强了,不是因为我变得更强硬了,而是因为我学会了顺应事物自身的规律,接受那种自然而然的生长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涤,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它像一股清流,让人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力。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些关于“等待”的场景,不是那种焦虑的等待,而是一种充满期待和尊重的停顿。我记得有一章讲到如何与自然相处,作者没有使用那些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在乡下度过的一个夏天的故事,让我仿佛也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感受到了阳光的温度。那种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让人忍不住想放下手中的一切,去体验那种纯粹的、不被打扰的宁静。它教会我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种更柔软、更富有弹性的生命态度。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看待日常琐事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学着去品味每一个当下拥有的瞬间,这对于一个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犀利。初读时,可能会被那种略带诗意的表达方式吸引,但深入阅读后,会发现其内核是极其坚实和务实的。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复杂有着深刻的理解,她从不回避生活中的阴影和不完美,反而将这些“不完美”视为构成完整人生的必要元素。我记得有一段文字描述了“遗憾”的价值,认为那些未能实现的愿望,其实是未来持续探索的动力。这种对负面情绪的重新定义,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心理空间。它让我不再害怕犯错,不再执着于“完美”这个虚幻的偶像。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艺术和美学的思考,与核心的生命哲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高级的审美享受,完全不像一些同类书籍那样枯燥乏味。
评分我用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本书读完,不是因为它太难懂,而是因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句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教你如何“做人”,而不是如何“做事”。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是那些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感连接,描写得入木三分。书中多次强调了“倾听”的力量,不仅仅是听别人说话,更是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个很会倾听的人,但在读了关于“无效倾听”的那一章节后,才猛然惊醒。作者指出了那种为了回应而回应、为了敷衍而点头的社交陷阱。这种对人际交往深层次的剖析,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沟通模式,追求更深层次的连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的指南,它充满了同理心,让人感到被理解和被接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的、主题明确的教科书式读物,更像是一组散落但又相互呼应的哲学碎片。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成长”这个宏大主题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她会用古老的寓言故事来映衬现代社会的困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原本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书中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功观”,一种是追求外在的指标和掌声,另一种则是专注于内在的充实和自洽。这种对比不是简单地批判前者,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选择背后的驱动力。文字的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没有强烈的倾向性,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和选择。我发现,每当我陷入某种迷茫时,翻开这本书的任意一页,总能找到一句切中时弊的话语,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比任何直接的指导都来得深刻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