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双DVD的配套,是我最期待也最困惑的地方。通常来说,附带的影音资料应该是这套教材的灵魂所在,它能弥补书面文字表达的局限性。然而,我花时间看了配套的DVD内容后,感觉这更像是一次“视频说明书”,而不是“大师示范课”。视频里演奏者很规范地把书上的内容又拉了一遍,音色清晰,节奏准确,无可挑剔。但问题是,它的镜头语言非常单一,大多是固定机位的中景镜头,根本捕捉不到左手按弦时指尖的细微颤动,也看不清弓根、弓中、弓尖转换时,右臂与琴杆之间的角度变化。当我试图去观察那些高难度技巧的细节时,画面给我的反馈就是“模糊”或“错过”。一个注重“慢练”的教材,其视频演示理应慢动作回放、多角度特写,把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微观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这套DVD明显在这方面偷了工,使得它在“可视化教学”这一环上,彻底掉队了。
评分书中的“常用调及转换”部分,坦白讲,我已经开始怀疑这本书的受众定位了。如果这是面向已经能熟练演奏C调、D调等常用把位的学习者,那么所谓的“转换”练习,似乎更多地是在机械地练习不同把位间的音程距离,缺乏音乐性和趣味性。我期望看到的是,如何在不同调性(比如从G调到降B调)的乐曲中,如何有意识地设计换把的“时机点”,使其听起来顺滑,而不是生硬地“切换频道”。书中给出的练习模式非常模式化,更像是为了凑页数而设计的练习集,缺乏一个整体的音乐概念在指导这些技术转换。这种“为练而练”的安排,让我觉得枯燥乏味,难以长时间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的高阶学习者需要的,是融会贯通,而不是被分割成孤立的技术点进行反复操练。
评分这本书的曲谱部分,说实话,选曲眼光显得有些保守和陈旧。我理解经典曲目是学习的基石,但既然定位在“第四册”,理应能看到一些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更具时代感和演奏技巧探索性的新作品。这里面的曲目,很多都是我刚开始学琴时接触过的老曲子,只是在难度标记上稍微提高了那么一丢丢。更关键的是,对于这些曲目的演绎指导,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启发性。比如,对于某个高把位快速跑动的小节,它只是简单地标注了“轻快、流畅”,对于如何分配手指力量、如何利用弓速来保证颗粒性,却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演奏者的“经验之谈”。我需要的是那种“过来人”的秘籍,告诉我为什么某个大师的演绎听起来特别有味道,那种细微的力度变化是如何实现的。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份标准化的“乐谱复印件”,缺乏个性化的艺术指导和技巧深挖,对于想要形成自己独特演奏风格的我来说,帮助实在有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多少透露出一种“批量生产”的痕迹,与它宣称的“精心打造”略有出入。纸张质量虽然过得去,但油墨的印制在某些复杂的谱子上显得有些吃力,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细小的符号或者连弓标记时,需要我凑近了仔细辨认,这在快速阅读乐谱时是非常影响效率的。更要命的是,书籍的装订方式,使得在翻阅到中间部分时,书页总是合拢,我需要用手死死按住,才能看清内侧的谱子,这对于演奏者来说是极大的不便,因为演奏时双手是忙碌的。如果这是一本高品质的进阶教材,它应该在细节上体现出对演奏者使用场景的尊重,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把内容塞进一本“书”的物理形态里。这种对使用体验的忽视,让我对整本书的专业度产生了合理的怀疑。
评分拿到这本号称“进阶”的二胡教材,说实话,我心里是抱着挺大期待的,毕竟我已经摸了几年琴,对基础的拉弓换把算是心中有数了。可是翻开目录一看,我心里咯噔一下凉了半截。里面大部分篇幅似乎都在反复强调那些初学者早就该掌握的“基本功”,什么运弓的力度控制、指尖的按压深度,这些内容讲得细致是没错,但对于一个想冲刺中高级水平的演奏者来说,简直就是屠龙之技。更让我失望的是,对于一些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技法,比如大幅度的换把位衔接中的音准把控,或是复杂的揉弦变化带来的音色层次感,书里只是寥寥几笔带过,仿佛只是在提醒“哦,这些东西你该会了”。我真正想看到的,是针对难点、痛点的深入剖析,而不是一本把所有基础知识拉长到五十页的“旧瓶装新酒”。感觉作者对“进阶”这个词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入门多一点点”的水平线上,完全没有触及到真正能让演奏水平质变的那部分内容。想靠它实现技术上的飞跃,恐怕是要失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