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弘中國名樹鑒賞9787112107506陳裕,羅小飛著

正版弘中國名樹鑒賞9787112107506陳裕,羅小飛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裕,羅小飛著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樹木
  • 園藝
  • 鑒賞
  • 中國植物
  • 科普
  • 自然
  • 園林
  • 植物圖鑒
  • 名樹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玄岩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07506
商品編碼:2952745285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0-02-01

具體描述

【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包含(二手舊書、新書)均為正版,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為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二手書籍,8成新左右,不缺頁,不影響閱讀和使用,發貨前會再次檢查。

二手書籍,沒有光盤、學習卡等附帶産品。

二手書籍,或多或少都有筆記和重點勾畫,比較挑剔和習慣用新書的買傢請謹慎購買。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名樹鑒賞

定價:148.00元

作者:陳裕,羅小飛著

齣版社: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11210750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99kg

編輯推薦


為瞭滿足民眾認知和保育中國名木古樹之需,福建省帶植物研究所高級農藝師陳裕先生,在長期緻力於園林植物的引種馴化及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基礎上,主持編撰瞭《中國名樹》一書。該書係作者此前齣版的《中國名花》一書的姐妹著作。
《中國名樹》一書,選編瞭我國珍貴的觀賞名木古樹50種,分彆闡述各樹種的來源、形態特徵、生長發育習性與培育要點,並就欣賞價值、文化內涵作瞭評析。全書內容豐富、文筆流暢、圖文並茂、通俗實用,係讀者認識和保育名木古樹的一本好書。

內容提要


中國名木古樹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早聞名於世。本書選編其中世界矚目的50種觀賞樹木,包括“國寶”一級保護植物、珍貴特有佳木、名城名園麗樹名花、名人手植秀木、古刹村寨“韆歲爺”、旅遊勝地華木及珍稀古木。分彆就其來源、形態特徵、生長發育習性與培育要點作瞭詳細的論述,並且精當品評和欣賞瞭作為名木古樹的優美特點、文化內涵,以及它們所寄托的人類情感。每種樹木均配以彩色照片多幀。全書圖文並茂,生動直觀,通俗實用。本書適閤廣大讀者閱讀,亦可供園林科技工作者參考。

目錄


前言

綜述
1.古老孑遺寶樹——禿杉
2.中國熱帶雨林之魂——望天樹
3.億年幸存活化石——水杉
4.蜚聲國際的“中國鴿子樹”——珙桐
5.億年前恐龍的主食——桫欏
6.古植物的活化石————水鬆
7.植物王國裏的大熊貓——銀杉
8.“茶族皇後”——金花茶
9.東方聖者,曆史見證——銀杏
11.植物王國裏的“黃金樹”——南方紅豆杉
12.天下奇鬆迎風招客——黃山鬆
13.淩寒不凋顯其德——圓柏
14.多壽之木闢邪惡——柏木
15.悠悠古樹,淵源文化——側柏
16.東方文明的使者——桑
17.花團錦簇百日紅——紫薇
18.霜葉紅於二月花——楓香
19.庭園風景樹皇後——雪鬆
20.白鴿雲集,晶瑩剔透——白玉蘭
21.春江一麯柳韆條——垂柳
22.東方文化,愛的象徵——竹
23.東方之珠,艷麗奇葩——紅花紫荊
24.桂開飄香福臨來——桂樹
25.閤歡花開全傢歡——閤歡樹
26.紅把燃燒照日紅——刺桐
27.紅燈高掛英雄樹——木棉
28.花氣襲人知驟暖——棗樹
29.花香葉芳宛白玉——白蘭
30.華蓋底下好乘涼——榕樹
31.爛紅如火雪中開——山茶樹
32.冷艷清香受雪知——蠟梅
33.濃濃花香脈脈深情——丁香
34.榕的兄弟,佛教聖樹——菩提樹
35.一樹獨先天下春——梅花
36.挺拔雄姿玲瓏獨特——椰子
37.五月槐花滿地香——國槐(槐樹)
38.五月榴花紅似火——石榴
39.舶來賓客——鳳凰木
40.占春顔色——海棠
41.醉入芳香飄天涯——廣玉蘭
42.紅雲飛焰欲滿天——荔枝
43.果中神品,老弱宜之——龍眼
44.風姿楚楚,赫赫有名——樟樹
45.紅杏枝頭春意鬧——杏樹
46.鐵稈莊稼——闆栗
47.“材貌”雙全——楸樹
48.樸實健美——榆樹
49.健康之友——核桃
50.萬木——杉木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探尋自然之美:一本關於世界珍稀植物的深度考察與藝術呈現 書名: 《地球的綠色瑰寶:失落的伊甸園與植物的生存史詩》 作者: 艾米莉亞·凡爾納(植物學傢、生態攝影師) 齣版社: 環球自然文獻社 ISBN: 978-1-948052-66-3 --- 內容概要:超越地理的植物史詩 《地球的綠色瑰寶:失落的伊甸園與植物的生存史詩》並非一本傳統的植物圖鑒,而是一次橫跨五大洲、曆時十年的田野考察與深度研究的結晶。本書以植物分類學和進化生物學的視角為骨架,輔以人類學、氣候變化科學的交叉論證,旨在描繪地球上那些最古老、最獨特、最瀕危的植物物種的生存圖景。 本書的核心在於“極端適應性”與“生物地理學謎團”的探討。作者艾米莉亞·凡爾納博士,以其卓越的野外生存能力和敏銳的科學洞察力,帶領讀者深入到人跡罕至的生態孤島——從非洲馬達加斯加的猴麵包樹森林,到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雲霧繚繞的“霧林”,再到澳大利亞內陸廣袤的沙漠深處。 全書共分為四個相互關聯的宏大篇章,每一篇章都聚焦於一類具有關鍵生態意義或顯著進化特徵的植物群落。 第一部分:時間的化石——孑遺植物的秘密檔案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那些在地球曆史上經曆過數次地質變遷卻依然存活至今的“活化石”植物。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它們如何通過獨特的生命周期和繁殖策略,規避瞭數百萬年的環境劇變。 核心案例聚焦: 1. 銀杏(Ginkgo biloba)的遠古迴響: 詳細分析瞭銀杏在東亞地區的孤立分布現象,探究其在白堊紀生態係統中的真實角色,並揭示現代園林中的銀杏如何成為人類保護下的“馴化野生物種”。 2. 南非瓶子樹(Pachypodium spp.)的生存哲學: 通過對瓶子樹屬的形態學分析,闡述瞭其極端的儲水結構如何應對乾旱的季節性循環。書中收錄瞭凡爾納博士在納米布沙漠中拍攝到的,一株擁有超過韆年樹齡的瓶子樹的微觀生態係統,包括與其共生的特有昆蟲群落。 3. 澳洲蘇鐵(Cycads)的“綠色迷宮”: 闡述瞭蘇鐵科植物的雌雄異株和緩慢的繁殖速度帶來的脆弱性。研究瞭昆士蘭地區一個尚未被廣泛記錄的蘇鐵新種,並描述瞭當地土著部落如何利用其種子進行古老的食物準備工藝,揭示瞭傳統知識在物種保護中的價值。 第二部分: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奇跡——演化的前沿實驗室 本部分將焦點轉嚮那些在地球上最不適宜生存的區域蓬勃發展的植物。這裏是自然選擇力量最殘酷也最精妙的展現之地。 核心案例聚焦: 1. 高山墊狀植物的“微氣候工程”: 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巴塔哥尼亞高寒地區,作者詳細記錄瞭墊狀植物如何通過緊密的結構,在嚴酷的強風和低溫中,為內部創造一個局部溫暖、濕度適宜的“微型溫室”。書中包含熱成像技術拍攝的墊狀植物內部溫度圖譜,極具視覺衝擊力。 2. 鹽沼與紅樹林的生態屏障: 深入分析瞭紅樹林(如鞦茄樹和水椰)如何在高鹽度和低氧的泥濘土壤中進化齣獨特的根係(如氣生根和膝根),以維持水鹽平衡。同時,書中也探討瞭海平麵上升對這些沿海“綠色屏障”構成的直接威脅。 3. 附生植物的空中生活: 重點考察瞭熱帶雨林冠層中蘭科和鳳梨科植物的生存策略。通過對巴西大西洋沿岸雨林中上百米高空的取樣,作者揭示瞭附生植物如何高效地從空氣中捕獲水分和營養物質,以及它們對維持雨林生物多樣性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分:物種間的無聲戰爭——植物的防禦與閤作 本部分探討瞭植物界復雜的化學防禦係統以及它們與動物、真菌、細菌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網絡。植物不再是靜態的背景,而是主動的參與者。 核心案例聚焦: 1. 次生代謝産物的藥理學意義: 係統梳理瞭熱帶雨林中具有強烈防禦性化學物質的植物,例如嗎啡類化閤物、生物堿和萜類物質的演化意義。書中對比瞭不同地區同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差異,探討瞭環境壓力如何驅動化學多樣性。 2. 植物的“真菌夥伴”——菌根網絡: 深入淺齣地解釋瞭植物如何通過地下菌根網絡與其他植物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流。特彆描述瞭北美落基山脈中,一棵被真菌感染的古老雲杉如何通過這種網絡“援助”周圍的幼苗,揭示瞭森林生態係統內部的社會結構。 3. 引誘與欺騙: 探討瞭植物如何通過模仿動物信息素或提供虛假信號來精確控製傳粉者或驅趕取食者。例如,一些熱帶蘭花如何進化齣精確模仿雌性昆蟲氣味的結構,以確保隻有目標傳粉者光顧。 第四部分:人類的印記與未來的保育前綫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迴到人類活動對植物世界的影響上。作者不僅批判性地審視瞭曆史上的植物采集和引種對局部生態的影響,更提齣瞭基於科學的保護路綫圖。 核心案例聚焦: 1. “生物盜竊”與原産地保護的倫理睏境: 通過對幾例著名藥用植物的國際貿易史進行追溯,探討瞭知識産權與物種保護的衝突。 2. 氣候變化下的“遷移速度悖論”: 結閤最新的氣候模型數據,分析瞭許多緩慢生長的珍稀物種(如巨杉和某些古老針葉樹)無法跟上當前氣候變化速度的睏境,並介紹瞭“輔助遷移”等爭議性保護手段的科學可行性。 3. 種子庫的“數字方舟”: 考察瞭全球主要種子庫的運作機製,並提齣瞭建立“功能性多樣性庫”的倡議,強調保護的重點不應僅是物種數量,更應是其生態功能和基因適應性。 --- 藝術與科學的交融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嚴謹的科學內容,更在於其無與倫比的視覺呈現。艾米莉亞·凡爾納的伴侶,著名微距攝影師馬庫斯·雷恩,為全書提供瞭超過兩百幅原創高清攝影作品。這些作品並非簡單的記錄,而是對植物形態、紋理和光影的藝術化捕捉,將宏觀的生態學場景與微觀的細胞結構之美完美結閤。全書采用特種紙張印刷,力求還原植物最原始的色彩與細節。 《地球的綠色瑰寶》是獻給所有對生命奧秘抱有好奇心的人——植物學傢、生態學者、環境規劃師,以及每一位渴望瞭解腳下這片土地深層秘密的讀者。它邀請我們重新審視植物界,認識到它們是地球生命史上最偉大、最堅韌的幸存者。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園林愛好者,我總是渴望能有更專業、更係統地瞭解各種植物的書籍。而中國,擁有如此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特彆是一些珍稀古老的樹種,它們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更是生物多樣性的寶貴財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知識的空白。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生態環境下樹木的生長習性、形態特徵的細緻描繪。是圖文並茂,還是更側重於文字的深度解析?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盡的分類信息、科學的鑒賞標準,甚至是一些栽培和養護的建議,這對於我這樣的實踐者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涵蓋一些關於古樹保護的理念和實踐,讓我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意識到保護這些自然遺産的重要性。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案頭的常備參考書,隨時翻閱,汲取知識。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從認識它的植物開始,是一種非常獨特而深刻的方式。中國的古樹名木,它們不僅僅是植物學上的研究對象,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和情感的載體。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以及那些寄托在樹木上的美好寓意。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與特定樹木相關的節日、習俗,或者是一些民間傳說?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看到那些與樹木息息相關的,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同時,我希望這本書的語言能夠通俗易懂,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在閱讀中感受到中國古樹名木的魅力。

評分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它的內容深深吸引。雖然我不是植物學專傢,但對中國的曆史文化和自然風光一直懷有濃厚的興趣。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孕育瞭無數珍稀古老的樹種,它們如同沉默的史官,記錄著這片土地的曆史變遷。這本書,我想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樹木的品種和形態,更是在講述一個個關於樹木的故事,關於它們與人類文明的互動,關於它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獨立的元素巧妙地串聯起來的。是選取一些代錶性的、具有故事性的名樹進行深入剖析,還是按照地域、樹種類型進行係統性的介紹?我希望書中能夠有豐富的案例,生動的描述,讓我仿佛置身於那些古老的樹木之下,感受它們的呼吸,聆聽它們的心語。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人瞭——“中國名樹鑒賞”。“名樹”二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莊重和傳奇色彩,讓人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見證瞭無數風雨的古老生靈。而“鑒賞”二字,則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圖錄,更是一種藝術化的審視和品味。我一直覺得,中國的許多古樹,都蘊含著獨特的東方美學。它們遒勁的姿態,斑駁的樹皮,以及在四季更迭中展現齣的不同風韻,都足以成為藝術傢們的靈感源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欣賞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去解讀它們在形態、色彩、紋理上所傳達齣的深層含義。作者是否能夠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將樹木的自然美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境相結閤,讓我感受到一種超越視覺的藝術體驗?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有這樣的筆觸。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很精美,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到手裏就感覺是一本有分量的著作。我一直對中國的古樹名木情有獨鍾,尤其是一些曆史悠久、傳說動人的樹木,它們不僅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承載瞭韆年的文化和故事。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人一種沉靜而古樸的感覺,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翻開目錄,看到瞭許多我耳熟能詳的樹種,比如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還有那些在詩詞歌賦中經常齣現的古柏、古鬆。作者在介紹這些樹木的時候,我相信一定不僅僅是簡單的圖文展示,更會深入挖掘它們背後的曆史淵源、文化內涵以及它們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古老的生命與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是單純的植物學知識普及,還是更深層次的文化解讀?我更傾嚮於後者,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充滿故事的植物世界,感受那些曆經滄桑的古樹所散發齣的獨特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