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道德心理學-(上下捲)
定價:118.00元
作者:曾釗新,李建華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0139564
字數:
頁碼:6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道德心理學(套裝共2冊)》由二十八章組成,總體上分為三大塊:總論部分主要是界定瞭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價值、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簡略梳理瞭西方道德心理學的思想發展過程和主要內容;分析瞭中國道德心理思想的基本理論問題。個體道德心理部分,以鋪陳架構,主要從個體心理視角,論述瞭道德認知、道德知覺、道德模仿、道德圖式、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思維、道德判斷、道德推理、道德信念、道德範例、道德追求、道德反省、道德習慣、道德人格等範疇的內涵、價值和具體實施。在社會道德心理部分,對道德矯治、道德培養、道德效力、道德服從、道德寬容、道德控製、道德移情、道德遷移、時尚道德等範疇的界定、功能、實施過程進行瞭深入分析,逐一展開其道德心理學的理論體係,並在逐一解析各種道德心理現象時進行瞭道德心理診斷,開齣瞭醫治策略。
目錄
《上捲》
章 緒論
一、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心理基地”和道德調節
2.新興的交叉學科
二、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價值
1.深化倫理學的探討
2.堅固道德“個體城堡”
3.銳化道德社會功能
三、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實驗積纍法
2.問捲抽象法
3.範疇演繹法
第二章 中國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一、究“心性”之根據
1.眾說紛紜
2.兼容發展
3.批判總結
二、舉“內省”之方法
1.“內省吾心”
2.“不假外求”
3.“終日自反”
三、注“情感”之熱流
1.理中寓情
2.外物生情
3.以理節情
四、養“冥冥”之意誌
1.“正身”明誌
2.“節欲”勵誌
五、達“悅我”之境界
1.“大人”“聖人”
2.“至人”“真人”
3.“成人”“完人”
第三章 西方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一、本源的認識
1.宇宙論
2.神啓論
3.人本論
二、情感的培養
1.羞恥感
2.榮譽感
3.義務感
4.幸福感
三、價值的評判
1.“道義論”者的“動機論”
2.“功利主義”的“效果論”
四、原則的選擇
1.“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原則
2.“整體主義”和“利他主義”的原則
五、意誌的鍛煉
1.意誌與信念
2.意誌與節製
3.意誌與能力
第四章 道德認知
一、道德認知的涵義
1.在道德範例刺激下的道德新知
2.道德認知特徵
《下捲》
作者介紹
曾釗新,男,1937年生,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中國倫理學會理事,湖南省倫理學會副會長,湖南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等,獲“中國倫理學終身成就奬”。曾釗新先生是我國在道德心理學和倫理社會學兩個領域的開拓者,在人的哲學、教育哲學、文化哲學領域也有突齣成果。主要著作有:《人性論》《道德心理論》《道德與心理》《道德心理學引論》《曾釗新文集》(四捲)等。
李建華,男,1959年生,湖南桃江人,哲學博士,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哲學)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年),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倫理學、政治哲學等研究,齣版著作《道德情感論》《現代德治論》《多元時代的價值引導》《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理念與現代踐行研究》等40多部。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當初購買這本書,是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沉靜而富有哲思的藍色調,以及簡潔的書名,都給我一種“大智若愚”的感覺。然而,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是它所蘊含的深刻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道德”本身,更是在探討“道德”是如何被塑造、被影響、甚至是被扭麯的。我曾經以為道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固定不變的品質,但閱讀之後纔發現,原來我們對道德的理解和判斷,受到如此多內外因素的製約。書中關於“道德直覺”的討論,讓我對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道德判斷産生瞭新的思考。它讓我意識到,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理解和審視自己的道德觀,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這本書給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審視人類行為的復雜性。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會齣現某些社會現象”的書,特彆是那些涉及群體決策、社會規範以及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模式。這本書的上下捲,可以說完全滿足瞭我的需求,甚至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對道德心理學的簡單介紹,更是一次對人類社會互動的深入剖析。作者巧妙地將微觀的個體心理與宏觀的社會動態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個體決策如何在群體環境中相互作用,形成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認知偏差”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的部分印象深刻,這讓我對很多新聞事件和曆史事件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而不失趣味,它既能讓我作為一個知識的渴求者獲得信息,又能引導我作為一個思考者去進一步探索。
評分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些關於人際關係的問題,特彆是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能夠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喜愛,而另一些人則顯得格格不入。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一直睏惑的這些方麵。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理論,而是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大量的研究實例來闡釋觀點,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心理學知識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共情”的章節所打動,原來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喜悅,並非僅僅是齣於同情,背後有著更為深刻的神經生物學和認知機製。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方式,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運用這些心理學原理,建立更健康、更融洽的人際關係。這本書的下捲據說會更深入地探討道德睏境和集體行為,我對此充滿期待,希望它能為我提供更多解決現實生活挑戰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真是令人驚喜,厚實的封麵,燙金的字體,還沒打開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知識分量。我一直對人類的行為動機和情感體驗深感好奇,但往往碎片化的信息和各種流行讀物難以讓我係統地理解“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做”這個問題。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便毫不猶豫地入手瞭。拿到手中,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劣質的滑膩,而是帶著淡淡的油墨香,翻動時有一種書捲氣。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它的世界,瞭解那些隱藏在日常互動背後,甚至是我們自己都未必完全察覺的心理機製。這本書的上捲我剛翻開,就被其中的一些案例吸引住瞭,仿佛在照鏡子,又像是在窺探他人的內心深處。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揭開道德判斷的神秘麵紗,理解善惡的界限是如何在我們的腦海中形成的,以及社會因素在我們道德發展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股清流。我不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但一直對“人性”這個主題有著濃厚的興趣。市麵上關於心理學的書琳琅滿目,但很多都過於學術化,要麼就是過於通俗化,缺乏深度。而這本書,卻很好地找到瞭平衡點。它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引用瞭大量經典的心理學研究,又不乏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復雜概念時,總會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解釋,比如關於“利他行為”的部分,就通過一些日常的觀察,讓我對為什麼人們會無私地幫助他人有瞭更深入的理解。它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見解。這種啓發式的閱讀方式,讓我覺得收獲良多,並且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