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心理学-(上下卷)
定价:118.00元
作者:曾钊新,李建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0139564
字数:
页码:6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道德心理学(套装共2册)》由二十八章组成,总体上分为三大块:总论部分主要是界定了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价值、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简略梳理了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思想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分析了中国道德心理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个体道德心理部分,以铺陈架构,主要从个体心理视角,论述了道德认知、道德知觉、道德模仿、道德图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思维、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信念、道德范例、道德追求、道德反省、道德习惯、道德人格等范畴的内涵、价值和具体实施。在社会道德心理部分,对道德矫治、道德培养、道德效力、道德服从、道德宽容、道德控制、道德移情、道德迁移、时尚道德等范畴的界定、功能、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逐一展开其道德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在逐一解析各种道德心理现象时进行了道德心理诊断,开出了医治策略。
目录
《上卷》
章 绪论
一、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基地”和道德调节
2.新兴的交叉学科
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1.深化伦理学的探讨
2.坚固道德“个体城堡”
3.锐化道德社会功能
三、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积累法
2.问卷抽象法
3.范畴演绎法
第二章 中国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一、究“心性”之根据
1.众说纷纭
2.兼容发展
3.批判总结
二、举“内省”之方法
1.“内省吾心”
2.“不假外求”
3.“终日自反”
三、注“情感”之热流
1.理中寓情
2.外物生情
3.以理节情
四、养“冥冥”之意志
1.“正身”明志
2.“节欲”励志
五、达“悦我”之境界
1.“大人”“圣人”
2.“至人”“真人”
3.“成人”“完人”
第三章 西方道德心理思想史略
一、本源的认识
1.宇宙论
2.神启论
3.人本论
二、情感的培养
1.羞耻感
2.荣誉感
3.义务感
4.幸福感
三、价值的评判
1.“道义论”者的“动机论”
2.“功利主义”的“效果论”
四、原则的选择
1.“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原则
2.“整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原则
五、意志的锻炼
1.意志与信念
2.意志与节制
3.意志与能力
第四章 道德认知
一、道德认知的涵义
1.在道德范例刺激下的道德新知
2.道德认知特征
《下卷》
作者介绍
曾钊新,男,1937年生,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湖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等,获“中国伦理学终身成就奖”。曾钊新先生是我国在道德心理学和伦理社会学两个领域的开拓者,在人的哲学、教育哲学、文化哲学领域也有突出成果。主要著作有:《人性论》《道德心理论》《道德与心理》《道德心理学引论》《曾钊新文集》(四卷)等。
李建华,男,1959年生,湖南桃江人,哲学博士,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哲学)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研究,出版著作《道德情感论》《现代德治论》《多元时代的价值引导》《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等40多部。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当初购买这本书,是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沉静而富有哲思的蓝色调,以及简洁的书名,都给我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然而,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所蕴含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道德”本身,更是在探讨“道德”是如何被塑造、被影响、甚至是被扭曲的。我曾经以为道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固定不变的品质,但阅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和判断,受到如此多内外因素的制约。书中关于“道德直觉”的讨论,让我对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道德判断产生了新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理解和审视自己的道德观,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特别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喜爱,而另一些人则显得格格不入。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一直困惑的这些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大量的研究实例来阐释观点,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心理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共情”的章节所打动,原来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喜悦,并非仅仅是出于同情,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神经生物学和认知机制。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建立更健康、更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本书的下卷据说会更深入地探讨道德困境和集体行为,我对此充满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提供更多解决现实生活挑战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真是令人惊喜,厚实的封面,烫金的字体,还没打开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一直对人类的行为动机和情感体验深感好奇,但往往碎片化的信息和各种流行读物难以让我系统地理解“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这个问题。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手中,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劣质的滑腻,而是带着淡淡的油墨香,翻动时有一种书卷气。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它的世界,了解那些隐藏在日常互动背后,甚至是我们自己都未必完全察觉的心理机制。这本书的上卷我刚翻开,就被其中的一些案例吸引住了,仿佛在照镜子,又像是在窥探他人的内心深处。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开道德判断的神秘面纱,理解善恶的界限是如何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的,以及社会因素在我们道德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社会现象”的书,特别是那些涉及群体决策、社会规范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这本书的上下卷,可以说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对道德心理学的简单介绍,更是一次对人类社会互动的深入剖析。作者巧妙地将微观的个体心理与宏观的社会动态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个体决策如何在群体环境中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知偏差”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的部分印象深刻,这让我对很多新闻事件和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趣味,它既能让我作为一个知识的渴求者获得信息,又能引导我作为一个思考者去进一步探索。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一直对“人性”这个主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琳琅满目,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化,缺乏深度。而这本书,却很好地找到了平衡点。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引用了大量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又不乏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总会用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比如关于“利他行为”的部分,就通过一些日常的观察,让我对为什么人们会无私地帮助他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它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启发式的阅读方式,让我觉得收获良多,并且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