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版)
:28元
作者:骆郁廷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7081123
字数:371000
页码:241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骆郁廷、周叶中、佘双好主编的这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2版)》是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创新教材。教材共分12章内容,包括:绪论;人生发展与大学生活;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人生道路与价值选择;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人才成长与道德发展;合格公民与法律意识;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坐而论道与起而实践。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依据 1.1.1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需要 1.1.2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需要 1.1.3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需要 1.1.4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1.1.5 坚持适应大学生成长内在要求的需要 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体系 1.2.1 逻辑起点 1.2.2 基本思路 1.2.3 内在结构 1.3 学习方法与要求 1.3.1 道德与法律相结合 1.3.2 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1.3.3 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1.3.4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促进第2章 人生发展与大学生活 2.1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起点 2.1.1 人生发展的广阔平台 2.1.2 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 2.2 大学生身心发展基本特点 2.2.1 发展的不平衡 2.2.2 发展的矛盾性 2.2.3 发展的可塑性 2.3 大学生活的适应与调适 2.3.1 环境变化的调适 2.3.2 学习方式的转变 2.3.3 心理健康的维护第3章 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 3.1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3.1.1 人际关系的本质 3.1.2 人际关系的作用 3.1.3 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 3.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3.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3.2.2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3.2.3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因素 3.3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3.3.1 把握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3.3.2 清除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3.3.3 优化人际交往的艺术第4章 人生道路与价值选择 4.1 人生观是人生道路的指南 4.1.1 人生与人生观 4.1.2 人生观与人生目的 4.2 人生价值的冲突与选择 4.2.1 人生价值的冲突 4.2.2 人生价值的选择 4.3 人生生涯的选择与规划 4.3.1 人生道路的选择 4.3 2 职业生涯的规划第5章 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 5.1 道德的本质与作用 5.1.1 道德的本质和特征 5.1.2 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5.1.3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5.2 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5.2.1 道德建设的核心 5.2.2 道德建设的原则 5.3 公民道德建设 5.3.1 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5.3.2 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第6章 人才成长与道德发展 6.1 道德发展是人才成长的内在需要 6.1.1 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 6.1.2 道德发展对人才成长的作用 6.2 大学生道德发展的重点 6.2.1 大学生的学习道德 6.2.2 大学生的恋爱道德 6.2.3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6.2.4 大学生的择业道德 6.3 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路径 6.3.1 注重行为实践 6.3.2 承担道德义务 6.3.3 激发道德良心 6.3.4 提升道德境界第7章 合格公民与法律意识 7.1 法律是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 7.1.1 法律的概念 7.1.2 法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7.1.3 守法是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 7.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创制与实施 7.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7.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创制 7.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实施 7.3 公民法律意识 7.3.1 法律意识的概念 7.3.2 法律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7.3.3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第8章 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 8.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8.1.1 宪法的本质和功能 8.1.2 公民权利与国家体制 8.1.3 宪法的生命根植于公民的生活世界 8.2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8.2.1 行政法的概念 8.2.2 行政主体与行政方式 8.2.3 行政诉讼制度 8.3 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8.3.1 民法的基本概念及原则 8.3.2 民事主体与民事权利 8.3.3 民事诉讼制度 8.4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8.4.1 刑法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8 4.2 刑法的基本原则 8.4.3 犯罪与刑罚 8.4.4 刑事诉讼制度第9章 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 9.1 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9.1.1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9.1.2 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9.1.3 法治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 9.2 政治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9.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9.2.2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政治文明建设 9.2.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9.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程中的法治建设 9.3.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9.3.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需要 9.3.3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第10章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 10.1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10.1.1 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10.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 10.1.3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构成 10.2 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0.2.1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0.2.2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10.2.3 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面临的新课题 10.3 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 10.3.1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战略意义 10.3.2 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第11章 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 11.1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1.1.1 理想的内涵与类型 11.1.2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11.1.3 理想和信念的作用 11.2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 11.2.1 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发展规律 11.2.2 共同理想与崇高理想 11.2.3 社会主义信念与社会主义实践 11.3 为实现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11.3.1 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 11.3.2 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11.3.3 坚持树立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第12章 坐而论道与起而实践 12.1 实践是人生修养的现实基础和检验标准 12.1.1 人生修养及其真谛 12.1.2 实践是人生修养的现实基础 12.1.3 实践是人生修养的检验标准 12.2 自我修养与投身实践 12.2.1 自我修养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12.2.2 投身实践是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2.2.3 努力实现修养与实践的统一 12.3 从他律走向自律 12.3.1 他律与自律 12.3.2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2.3.3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后记
内容提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2版)》一书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线,按照社会主义大学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重探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确立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要求,人生发展与大学生活,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人生道路与价值选择,社会发展与道德建设,人才成长与道德发展,合格公民与法律意识,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坐而论道与起而实践等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段: 我最近读完了《量子场论导论:从狄拉克到标准模型》,说实话,这书的难度系数绝对是顶级的,但回报也相应巨大。它不是那种轻描淡写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费曼图、重整化群这些核心概念的教材。作者的叙述风格极其严谨,每一个推导步骤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毕业论文中实际运用这些工具的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真空期望值”和“自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书中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例题,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成功转化为可操作的物理直觉。特别是关于规范场理论的章节,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蜻蜓点水,而是详细阐述了对称性如何内生地决定了基本力的存在。虽然读起来很“烧脑”,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去回顾基础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但当你最终能够自己推导出某些关键的拉格朗日密度形式时,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这本书是物理系高年级学生和初级研究人员的必备工具书,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第二段: 这本《古希腊悲剧的女性视角重构》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宝藏。长久以来,我对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文本总是从英雄主义和命运的主题切入,总觉得缺少了某种人性的柔软与深刻。而这本书,以极其细腻和充满同理心的方式,将聚光灯打在了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女性角色身上——无论是安提戈涅的坚韧、美狄亚的绝望,还是俄瑞斯忒斯的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的复仇欲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她巧妙地运用了后结构主义的解读框架,但并未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反而将古典文本的生命力重新激发了出来。我尤其欣赏她对“禁忌”与“律法”之间冲突的探讨,女性往往是这些伦理冲突最直接的承受者和执行者,她们的沉默或呐喊,构成了悲剧张力的核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重返雅典的剧场,不仅仅是观看一场表演,而是参与了一场关于正义、性别与牺牲的深刻对话。这是一本能让你对经典产生全新敬畏之情的著作,阅读体验极为丰富和满足。
评分第五段: 关于《复杂系统中的涌现现象与自组织理论》这本书,我必须说,它成功地将一个理论跨度极大的领域整合在了一个连贯的叙事框架内。从蜂群行为到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再到宏观经济模型的稳定性,作者使用的语言简洁有力,避免了不必要的复杂化,却又不失专业深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通用语言”——熵增、反馈回路、临界点这些概念,被提炼出来,用于解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我特别喜欢它对“鲁棒性”(Robustness)的深入探讨,解释了为什么看似混乱的底层互动,反而能催生出抵御外部干扰的稳定结构。书中大量的图示和仿真案例模拟(虽然是文字描述,但画面感极强)帮助我理解了“相变”在不同尺度上的表现。它不仅仅是教你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你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即万物皆处于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连接之中,宏观的秩序源于微观的简单规则,这种思维转变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第一段: 拿到这本《现代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时,我原本只是抱着例行公事的心态翻阅,毕竟我对“治理”这个词汇总带着一丝书面化的疏离感。然而,作者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刻剖析,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书中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大量引入了跨国案例,比如探讨数字平台如何重塑公共领域的边界,以及主权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这类非传统安全威胁时的能力困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构建了一个关于“韧性治理”的模型,指出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时代,僵化的官僚体系必然失效,取而代之的应当是一种更具适应性和学习能力的组织形态。书中关于后真相时代信息流失真对民主决策过程的侵蚀,分析得鞭辟入里,提供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专业术语的运用精准且适时地配有通俗易懂的解释,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跟上思路,是理解当代复杂社会脉络的绝佳入口。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挑战的行动指南。
评分第四段: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金融网络与艺术赞助》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艺术史”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它会充斥着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作品的纯粹美学鉴赏,结果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史。作者以极强的侦探式笔法,追踪了美第奇家族等金融寡头的资金流动路径,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信贷、贸易利润以及复杂的教会金融活动,为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书中详细分析了赞助合同中的条款,比如要求艺术家在作品中加入特定家族徽章的细节,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品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经济基础的纯粹精神产物,它们是权力和财富的视觉载体。对早期复式记账法在艺术品采购中的应用分析,细致得令人惊叹。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商业头脑”和“人文光辉”之间穿梭,深刻体会到历史的丰富性,它绝非单一维度的故事,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复杂产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