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信息 基本介绍————》
商品名称: 教师教学用书 品德与生活 一年级 下册 义务教育教科书
I S B N : 9787107163807
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页 数: 102 页
温馨提示:随书附赠配套光盘2张!!
: 2007年9月第2版
开 本: 787毫米*1092毫米 1/16 开
图书尺寸: 长:260毫米*185毫米 (可能有1-5毫米误差)
印刷日期: 印刷日期随机发货,版次一样内容一样的!!
定 价: 22.00元左右 全国各地印刷可能有0.1-0.5元的价格差异
《———商品展示 本册目录———》
《———部分内容 先睹为快———》
明德美拓图书专营店
真心真意为学生!
全心全意做教育!
只有全新正版,对每个学生、家长负责!
教材课本特殊商品,售价高于定价出售,请知悉!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朴实的,那种一看就是给老师用的工具书的调调,没有太多花哨的色彩堆砌,主要就是以介绍性的文字为主。拿到手里,分量适中,感觉内容应该挺充实的。我主要是想看看它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那些抽象的“品德”概念,是如何具体化、情境化的。毕竟,一年级的孩子,对“诚实”、“友爱”这些词汇的理解是极其有限的,需要大量生动的例子和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场景来引导。我尤其关注它对情景创设的建议,比如在讲解“分享”这个主题时,教材本身可能只会给出几个小故事,但教参里有没有提供更具互动性、能让孩子们真正参与进来的课堂活动设计?是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还是仅仅是提问和讨论?好的教参应该是老师的“脚手架”,能帮助初入行的老师快速搭建起一堂生动且有深度的课。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预设的课堂冲突处理方案,因为一年级的课堂变数太多,孩子们的反应常常出乎意料,老师需要有备无患的“B计划”。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影响阅读体验,如果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哪怕内容再多,翻阅起来也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总的来说,这份教参在“本土化”和“时代性”的结合上做得相当到位。我看到它在处理传统美德(如孝敬长辈)时,没有生硬地套用古代的教条,而是结合了现代家庭结构(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的特点,给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例如,在教“感恩”时,它不仅提倡给父母捶背,更强调了对社区服务人员(如清洁工、快递员)的尊重和感谢,这明显是契合当前社会多元价值的新要求。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编者试图打破“品德课就是说教课”的刻板印象,而是将其构建成一个充满趣味性的“生活体验中心”。书中的随堂测验或小练习的设计也比较巧妙,它们更像是情境判断题,而非知识点的简单考察。比如,不是问“什么是友善”,而是设计一个场景:“如果你最好的朋友不小心打翻了你的水彩笔,你会怎么做?”这种贴近生活、考验临场反应的设计,才是真正服务于小学低年级德育目标的。这份教参提供了一种务实而又不失温度的教学范式。
评分从实操角度来看,我对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整合度非常看重。一年级的“生活”课程,对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的需求非常高。这本书的教案设计,有没有详细说明哪些环节需要用到PPT、哪些需要实物教具,甚至对教具的制作难度和成本进行了预估?这一点对资源有限的乡村学校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教案中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剪纸活动来教导“合作”,但配套的教参没有给出清晰的步骤或替代方案,那这个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就容易流于形式。我更欣赏那种极度细致化的指导,比如“提问时,请用平视的目光注视小明,语气要温和但坚定”,这种对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强调,往往是新手老师最欠缺的部分。另外,关于学业评价的设计,品德课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是采用自评、互评,还是教师观察记录?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可量化的、针对过程的观察记录表单,而不是笼统的“表现良好”或“需要改进”。只有评价体系清晰了,老师才更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风格给我的直观感受是严谨中带着对儿童的深刻理解。我仔细翻阅了关于“爱惜粮食”那一单元的教案部分。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剩饭现象普遍,要让他们真正理解“粒粒皆为辛苦换来”,光靠说教是行不通的。我注意到,教参中似乎提到了一个“小小记录员”活动,要求孩子们连续一周记录自己餐盘里剩余的食物量,并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基于数据和可视化的教育方法,比传统的口头教育要强劲得多,因为它能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这种将现代教育理念巧妙融入传统品德教育的做法,非常值得称赞。此外,教参对于“禁忌话题”的处理也体现了专业性。一年级的孩子开始接触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比如校园欺凌的萌芽或者家庭矛盾。教参是否提供了在不给孩子造成过度焦虑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引导和心理疏导的方法?这考验着编者对学龄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掌握程度,我希望这份参考书在这方面能提供稳健的指导方针。
评分我对这套教参的期待,更多是体现在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赋能上,而非简单的教案堆砌。我们都知道,语文、数学这些学科的教学法相对成熟,但像“品德与生活”这类侧重价值观引导的课程,对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生活哲学要求更高。一个优秀的教参,应该能提供一些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和反思引导。比如,在处理“规则意识”的培养时,它是否深入探讨了惩罚与鼓励的度在哪里?是采用说理教育为主,还是行为矫正更有效?我希望能看到一些不同流派的教育理念碰撞,哪怕只是在旁注中提及,也能给资深教师带来新的思考维度。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家校合作”的部分,一年级是建立家庭教育习惯的关键期,教材和教参如何有效指导家长配合学校进行价值观教育?是提供家长会讲稿模板,还是建议开展具体的亲子活动?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跨学科的融合点,比如如何将自然观察(科学课内容)融入到爱护环境的品德教育中,那就更具创新价值了。总之,我希望它是一本能激发老师思考“为什么这样教”的书,而不仅仅是“怎么教”的操作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