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古诗词大全集 唐诗鉴赏词典 中华诗词大会 正版畅销高中生语文学习文学鉴赏工具书籍

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古诗词大全集 唐诗鉴赏词典 中华诗词大会 正版畅销高中生语文学习文学鉴赏工具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词鉴赏
  • 高中语文
  • 文学工具书
  • 中华诗词大会
  • 古诗词大全
  • 唐诗词典
  • 诗词学习
  • 语文学习
  • 鉴赏辞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妙绝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31689
商品编码:28924368229
丛书名: 唐诗鉴赏辞典

具体描述

114.80
价格
229.60元
折扣
5.00 折
节省
114.80
29.80
价格
74.00元
折扣
4.03 折
节省
44.20
344.00
价格
688.00元
折扣
5.00 折
节省
344.00

书名:唐诗鉴赏辞典

作者:乐云 黄鸣

出版社:崇文书局

丛书名: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定价:42.8元

页数:702页

语种:简体中文

装帧:平装

条码: 9787540331689

《唐诗鉴赏辞典》由乐云、黄鸣主编,崇文书局出版。《唐诗鉴赏辞典》部分篇章附有与所收诗内容相关的插图,包括人物、山水、景物、风貌等,冀图从另一侧面反映唐代的风土人情与时代风貌。

《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录唐代147位诗人的诗作合计504首。每位诗人均加附100字左右的小传,主要介绍生卒年、籍贯、生平事迹、主要作品等,注重吸收近年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唐诗鉴赏辞典》原则上采用一首诗一篇赏析文章,也有少数难以分割的组诗或唱和酬赠之作,则几首诗合在一起分析。每首诗的赏析文字在1000字左右,篇幅较长的篇目如歌行体《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的赏析文字则控制在2000字以内,务求行文简练,达意为主。鉴赏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内容:作品背景,内容讲析,艺术特色,后世影响等。诗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名物、典故等,一般在赏析文章中略作解释。

  乐云,男,1973年生,湖北黄陂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人文教研部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广东省九届青联委员,韩国翰林大学访问教授(2009-2010),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及专栏作家。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小说与近代文学、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已出版《西游记:彻悟人生》《唐宋诗鉴赏全典》等学术专著3部。曾获广东首届“金博奖”(2011)、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2009)、三等奖(2013)、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奖一等奖(2010)等。其事迹曾被广东电视台、《科技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

黄鸣,男,1976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毕业,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有《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春秋列国地理图志》等著作,曾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的宋诗部分。

虞世南 

蝉 

王绩 

野望 

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 

寒山 

杳杳寒山道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 

山中 

滕王阁诗 

别薛华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 

在狱咏蝉 

在军登城楼 

杨炯 

从军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燕昭王 

送魏大从军 

春夜别友人 

杜审言 

渡湘江 

苏味道 

正月十五夜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题大庾岭北驿 

渡汉江 

沈俭期 

杂诗三首(其三) 

独不见 

李適之 

罢相 

贺知章 

咏柳 

回乡偶书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张说 

蜀道后期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苏颋 

汾上惊秋 

张敬忠 

边词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赋得自君之出矣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凉州词 

宴词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夜归鹿门山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早寒江上有怀 

留别王侍御维 

晚泊浔阳望庐山 

过故人庄 

春晓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宿建德江 

送杜十四之江南 

李颀 

古从军行 

古意 

送魏万之京 

送刘昱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王昌龄 

从军行(七四) 

出塞 

采莲曲 

长信怨 

闺怨 

听流人水调子 

送魏二 

芙蓉楼送辛渐 

送柴侍御 

祖咏 

望蓟门 

终南望馀雪 

裴士淹 

白牡丹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送别 

酬郭给事 

鹿柴 

山居秋暝 

竹里馆 

山中送别 

相思 

渭川田家 

辛夷坞 

杂诗(其二) 

田园乐(其六) 

书事 

山中 

陇西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酬张少府 

观猎 

使至塞上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终南山 

老将行 

积雨辋川庄作 

…… 

李白 

刘眘虚 

王湾 

崔颢 

崔国辅 

王翰 

张旭 

戎昱 

高适 

崔曙 

储光羲 

张谓 

刘长卿 

杜甫 

李华 

岑参 

景云 

刘方平 

裴迪 

元结 

晁采 

孟云卿 

张继 

钱起 

贾至 

郎士元 

韩翃 

司空曙 

皎然 

李端 

胡令能 

严维 

顾况 

韩氏 

窦叔向 

张潮 

于良史 

柳中庸 

戴叔伦 

韦应物 

卢纶 

李益 

孟郊 

李约 

陈羽 

杨巨源 

武元衡 

畅诸 

崔护 

权德舆 

常建 

张籍 

王建 

薛涛 

韩愈 

张仲素 

刘禹锡 

白居易 

李绅 

柳宗元 

李涉 

施肩吾 

崔郊 

元稹 

杨敬之 

贾岛 

项斯 

张祜 

刘皂 

皇甫松 

朱庆馀 

李德裕 

李贺 

刘叉 

徐凝 

雍裕之 

许浑 

杜牧 

雍陶 

温庭筠 

陈陶 

李商隐 

李群玉 

刘沧 

崔珏 

赵嘏 

马戴 

方干 

高骈 

罗隐 

皮日休 

陆龟蒙 

韦庄 

黄巢 

武昌妓 

聂夷中 

武瓘 

司空图 

来鹏 

张乔 

周朴 

章碣 

薛媛 

韩偓 

吴融 

葛鸦儿 

金昌绪 

鱼玄机 

杜荀鹤 

崔涂 

秦韬玉 

胡曾 

齐己 

花蕊夫人徐氏 

张泌 

太上隐者 

无名氏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开元十一年(723)春,唐玄宗到汾阴祭祀后土,并改汾阴为宝鼎县。当时苏颋被贬益州长史任上,已于十年秋返京,随玄宗参与祭祀,并于十一年秋再度入蜀。这首诗大概就作于这期间。 

首二句白描,写景叙事化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汾河”的诗意。此事此景,既联系着时代的盛事,也勾连起对汉武帝的想象。诗人自己贬官外放,也像白云一样,被寒冷的北风驱遣,来到汾水上,即景起兴牵引出个人失意的哀愁。 

后两句顺势抒情。“摇落”,指草木凋零,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也即用前引汉武帝诗中“草木黄落”诗意。感秋而悲,本是中国古代文士固有的思维模式,前举《秋风辞》,汉武帝本乘兴而来,见秋风起,也不禁写下“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诗句,感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这里,诗人本来满腹心事,又逢草木被风吹落,自然更黯然神伤,觉得不忍再听秋声。 

但这里“摇落”或可有更深一层含义:诗人曾与父苏瑰同掌枢密,时以为荣。后袭封许国公,并于开元四年(716)任职宰相。开元六年(718),宋璟、苏颞为稳定市场,严禁恶钱,却因用人不当而失败,苏颋被罢为礼部尚书,不久改任益州长史。此时,诗人渡过汾水,又将远赴蜀中,前途难测。故诗中的“摇落”,也可暗示其暮年失意的遭际。遭逢挫折,本已满怀愁绪,风声、水声、落叶声……更让诗人惊觉秋意浓重,并因此加深了生命沉沦之感。故曰“秋声不可闻”。 

“不可闻”,实则不愿听闻、不忍听闻,隐约吐露出迷惘、惆怅、悲伤、忧虑种种情绪。到这里,题目的“惊”字有了着落:“惊”表明诗人的思绪受到了震动,是沉浸在思绪中而被秋声惊醒,察觉秋意已浓?还是欣赏秋景而惊觉时光流转、人世浮沉?抑或兼而有之?诗人并未确指,也不需明言。


《诗韵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精粹鉴赏》 一、 诗词之魅:穿越时空的东方回响 中国古典诗词,如同一条浩瀚的星河,璀璨夺目,穿越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中华民族深邃情感、高远志向、细腻哲思的凝结。从先秦的《诗经》吟唱的质朴生活,到汉乐府抒发的民生疾苦;从魏晋风骨的洒脱飘逸,到盛唐气象的雄浑壮丽;从宋词婉约的柔情万种,到元曲豪放的洒脱不羁;再到明清诗歌的意境深远,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一种文明的温度。 《诗韵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精粹鉴赏》并非一本简单的收录集,而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之旅。它旨在带领读者跨越历史的鸿沟,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去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真正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与无穷价值。本书精选了历代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诗词作品,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初恋情怀,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想象;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国忧民,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豁达,每一首诗、每一阙词,都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喜怒哀乐,洞察他们的人生哲学。 我们不满足于仅仅呈现文字本身,更致力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文化与情感。本书将通过细腻的笔触,解析诗词的意境营造、情感表达、艺术技巧,帮助读者理解为何这些文字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它将引导读者去品味“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去感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孤寂与豪迈,去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沉哀伤。 二、 鉴赏之路:拨开迷雾,领略诗情画意 “诗言志”,古典诗词是古人抒发情怀、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然而,古汉语的独特表达方式、古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时会成为我们理解诗词的“壁垒”。《诗韵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精粹鉴赏》将以一种温和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帮助读者跨越这些障碍,真正进入诗词的世界。 本书的鉴赏部分,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精准的释义与解读: 对于古语词汇、典故的出处与含义,我们提供清晰、准确的解释,避免望文生义的误读。每一个意象的出现,每一次情感的转折,都力求还原其最本真的含义。 深度的文化背景梳理: 诗词的生命力,往往与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本书将适时地为读者梳理相关的文化背景,例如,为何杜甫会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这背后凝聚着怎样的时代忧患与人文关怀? 细腻的艺术技巧分析: 诗词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精妙的构思、炼字遣词的功力,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将剖析诗词是如何通过比兴、象征、对仗、用典等手法,来营造意境、烘托情感、深化主题的。例如,我们会探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何以成为千古绝唱,其构图之美、意境之阔,是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完美呈现的。 多角度的鉴赏视角: 诗词的解读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本书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例如文学史、哲学思想、人生体验等方面,来阐释同一首诗词可能蕴含的丰富内涵,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与个性化感悟。 情感共鸣的引导: 最终,鉴赏的目的在于“情”。本书将致力于引导读者去体会诗词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无论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厚友谊,还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凄凉孤寂。通过感同身受,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升华。 三、 读者的回响:从“读懂”到“爱上” 《诗韵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精粹鉴赏》的目标读者广泛,无论是文学爱好者、学生、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对于学生群体: 本书可以作为文学鉴赏的有力补充。它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中的经典诗篇,提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趣味的引导,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富有成效。 对于文学爱好者: 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诗词宝库的绝佳途径。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与历代文人墨客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创作时的心境与灵感。 对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我们相信,通过《诗韵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精粹鉴赏》,读者将不再视古诗词为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能够真正走进它们的心灵,体会其中的悲欢离合,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致敬。 本书亮点: 精选名篇: 涵盖先秦至明清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词作品,保证内容的经典性与权威性。 深入解读: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从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入微的鉴赏。 语言通俗: 采用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阐释。 实用性强: 既有深度,又不失启发性,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阅读与学习。 人文关怀: 强调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价值,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滋养。 《诗韵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精粹鉴赏》将是你踏入中国古典诗词璀璨星河的理想起点,也是你深入探究其奥秘的最佳伴侣。让我们一同沉醉于诗词的海洋,感受中华文明千年不绝的文化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购买的,毕竟市面上的诗词鉴赏类书籍汗牛充栋,总觉得大同小异。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鉴赏”二字的深度挖掘,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诗句然后给出教科书式的解释,而是真正做到了“入情入理,深入骨髓”。每一次阅读赏析段落,都感觉像是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坐在身边,不急不躁地为你剖析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时代背景的制约与解放,以及那些被后人忽略的炼字之妙。例如,对某一句意象转换的分析,能从哲学层面引申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微妙之处,这种层次感和穿透力,是很多快餐式解读望尘莫及的。它引导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让我开始主动思考“为什么是这个字,而不是那个字”,从而真正地体会到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效果,对我提升文学鉴赏的“直觉”帮助极大。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近乎苛刻的读者,尤其是工具书,如果索引混乱或者检索不便,再好的内容也形同虚设。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异常人性化,不仅有按作者、按主题的分类,更包含了非常细致的“意象主题索引”,比如你想查找所有写“月”或“柳”的诗句,都能迅速定位,这对于进行专题性写作或者仅仅是满足突发奇想的阅读需求时,效率提升了不止一个量级。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个关键词的解释都保持了高度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没有出现那种不同章节对同一个概念解释打架的情况,这显示出背后编辑团队极强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种对“工具属性”的极致打磨,使得它在真正需要快速查阅和参考时,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实用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热忱,但又苦于现代教育体系中碎片化学习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绝妙的一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和融贯性。它仿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心灵地图,将唐代诗歌的各个流派、各个地域的诗人风格,用一种清晰但绝不呆板的脉络串联了起来。阅读时,我能清晰地看到初唐的清新、盛唐的磅礴、中唐的沉郁和晚唐的凄美,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这种宏观的结构感,避免了以往阅读时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它不是孤立地介绍某一首诗,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庞大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让人在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兴趣,让学习不再是任务,而变成了一场精彩的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绝对是那种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典藏之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了恰到好处的米白色,既保护了视力,又透着一股古典韵味,不像有些工具书那种刺眼的白,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的选择,楷书和宋体的穿插运用,既保证了古诗词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易读性,特别是那些注释和赏析部分,用更清晰的字体标注,体现出编纂者对读者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扉页和内页之间也牢牢粘合,预示着这是一本可以伴随我度过多年学习生涯的良师益友。它的分量和质感,让我对内部的内容充满了更深层次的期待,光是触摸和翻阅的过程,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这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工具书”的想象,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文化载体。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一种久违的“松弛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讲求效率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快速扫描、抓取重点,阅读变得越来越焦虑和功利。但捧起这本诗词大全,阅读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慢了下来。它没有用那种催促的语气,而是用一种从容不迫的笔触,带着读者去体会古人的“慢生活”和“慢情怀”。即便是面对那些曾经感觉晦涩难懂的典故,它的解释也总是能找到一个最平易近人的切入点,让人在会心一笑中领悟了其中深意。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精神放松,比单纯的知识输入更为宝贵。它让我意识到,文学的美,并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生僻字,而在于你是否能与古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它成功地将我从外界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沉浸在古典诗歌那片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之中,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精神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