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单读12 创造力之死
执行主编:吴琦
书号: ISBN 978-7-5168-1000-2
责任编辑:莫嘉靖 罗丹妮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定价:36.00元
装帧:软精装
开本:32
实物尺寸:116mm*186mm
印张:9.25
字数:162千
页数:284
目录
假如创造力是一座公园
【话题】
欧洲马赛克……拉德卡?德内玛科娃003
搜神……邹波033
讲述一个故事有五百万种方式 ……柴春芽057
【访谈】
海妖服务器与我们的未来……陈一伊 083
樱桃园即使毁了也是美的……云也退 111
【影像】
摄影是突然到来的,和诗歌如出一辙……王寅 135
【报道】
北戴河碱业工人简史……卫毅153
【小说】
理想情人……莫沫177
【诗歌】
死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鲁毅209
【书评】
鸟之轻,羽之轻……包慧怡223
也曾辜负也情深……文珍241
全球书情……吴瑶271
世界无时不在创造,但对于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而言,创造力是否已经死亡? 本期《单读》从文学写作、历史叙事、生活方式,从个人到社会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这个话题,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创作,抵御着同质化的侵蚀。如《欧洲马赛克》探讨了个体在不同层面上(时代、性别、国家、生存)的自我反省,反映了人本身的“创造”和“再创造”;互联网的“叛逆者”杰伦?拉尼尔掀开这个行业的光鲜外衣,揭示个人利益是如何成为技术变革的牺牲品(《海妖服务器与我们的未来》);在译者包慧怡眼中,当代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字犹如“鸟之轻,羽之轻”,而这些看似跃然纸上的轻,却是作者百般揣摩后的精确和坚定。这期依然有摄影、诗歌、小说,与读者分享一种异质的视角、语言和经验。
这本《单读12:创造力之死》的封面设计,让我想起了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那种不落俗套的美感,总能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被吸引。我一直觉得,“创造力”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生命力和可能性,它是我们区别于机器、展现个性的独特之处。可如今,这个概念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消费着各种各样由他人创造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来不及消化,就已经被新的信息取代。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模式,是否正在无形中扼杀我们自己产生新想法的能力?又或者,我们对“创造”的定义是否已经变得狭隘,只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被认可的模式?我很好奇,书中会通过哪些具体的案例或者理论,来解释这种“创造力之死”的现象。它会分析教育体制的弊端吗?还是会探讨资本主义对原创性的挤压?亦或是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自我设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呈现问题,更能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甚至是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创造的关系,找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特创造的勇气和方法。
评分我一直很喜欢《单读》这个系列,它们总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疑问,并且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这次的《单读12:创造力之死》,光是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我总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经过包装、修改、甚至是对旧思想的重复。真正的、颠覆性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东西,似乎越来越难找到了。这种感受,让我有点焦虑。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们自己变得麻木了,还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环境都在限制着创造力的生长。这本书会探讨,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创造力,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它真的“死”了吗?还是只是进入了一个休眠期?又或者,是我们对“创造”的理解需要更新?作者们会如何解读“新的”是什么?是某种技术上的突破,还是某种思维方式的革新?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或者至少,能打开我思考的另一扇门。我希望它能引发我对于“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的深入思考,不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关于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拓展。
评分《单读12:创造力之死》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内心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对“创造力之死”这个话题的担忧和好奇,另一方面,也是对《单读》系列一贯的高水准的期待。我常常在想,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空前发达,各种知识和创意唾手可得,但反观自身,是否越来越少地主动去“创造”一些真正新鲜、独特的东西?我们似乎更擅长于“消费”别人的创意,或者对已有的东西进行微小的改良,而那种从零开始、带来颠覆性改变的创造力,是否正在悄然流失?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创造力之死”?它会归咎于社会的压力,还是个体的惰性,又或是科技的副作用?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个现象,并且不仅仅是停留在对问题的揭示,更能引领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是新的?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观点,关于如何在看似已经被定义和填满的世界里,重新发现新的可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传递出一种精致和思考感,让我对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拿到这本《单读12:创造力之死》,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不仅仅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探讨话题的分量。我一直对“创造力”这个概念充满敬畏,它似乎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然而,近年来,我时常有一种模糊的担忧,觉得我们好像正变得越来越“复制”和“模仿”。我们享受着前人留下的成果,却在如何孕育全新的、独立于过去的思想和事物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会如何阐释“创造力之死”?它会把矛头指向教育的僵化,还是社会的功利化,亦或是信息技术的泛滥?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否会追溯到更深层的原因,比如人类思维模式的演变,或者文化基因的变异。我也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诊断,更能给出一些关于“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或许不是宏大的社会变革,而是更贴近个体,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拾创造的火花,如何在看似同质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评分刚拿到这本《单读12:创造力之死》的书,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封面设计很吸引我,那种简洁又带着些许复古的风格,总是能轻易地抓住我的目光。我知道“单读”这个系列一直以来都很有深度,选取的选题也很有意思,总能引发我对当下社会和生活的思考。这次关于“创造力之死”的主题,更是直击我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被海量的内容淹没,而真正的原创和深刻的思考却变得越来越稀缺。我常常感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不过是旧的模式在不断地重复和变异,新鲜感和惊喜感越来越少。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角度来剖析这种现象呢?是社会结构的原因,还是个体心态的变化?抑或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们是如何解读这个“死”的,以及我们又该如何去“复活”那份失落的创造力。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感觉很舒服,排版也很清晰,阅读体验应该会很不错。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其中,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思考空间,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找到重新点燃创造火花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