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正版直发 单读12:创造力之死 到底什么是新的?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

理想国正版直发 单读12:创造力之死 到底什么是新的?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社会学
  • 文化批判
  • 创造力
  • 未来学
  • 理想国
  • 单读系列
  • 新生活
  • 思考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流砥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6810002
商品编码:28598913013
丛书名: 单读12.创造力之死
开本:16开

具体描述

书名:单读12  创造力之死

执行主编:吴琦

书号: ISBN 978-7-5168-1000-2

责任编辑:莫嘉靖 罗丹妮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定价:36.00元

装帧:软精装

开本:32

实物尺寸:116mm*186mm

印张:9.25

字数:162千

页数:284

 

 

目录

假如创造力是一座公园

【话题】 

欧洲马赛克……拉德卡?德内玛科娃003

搜神……邹波033

讲述一个故事有五百万种方式 ……柴春芽057

【访谈】

海妖服务器与我们的未来……陈一伊 083

樱桃园即使毁了也是美的……云也退 111

【影像】

摄影是突然到来的,和诗歌如出一辙……王寅 135

【报道】

北戴河碱业工人简史……卫毅153

【小说】

理想情人……莫沫177

【诗歌】

死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鲁毅209

【书评】

鸟之轻,羽之轻……包慧怡223

也曾辜负也情深……文珍241

全球书情……吴瑶271

 

世界无时不在创造,但对于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而言,创造力是否已经死亡? 本期《单读》从文学写作、历史叙事、生活方式,从个人到社会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这个话题,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创作,抵御着同质化的侵蚀。如《欧洲马赛克》探讨了个体在不同层面上(时代、性别、国家、生存)的自我反省,反映了人本身的“创造”和“再创造”;互联网的“叛逆者”杰伦?拉尼尔掀开这个行业的光鲜外衣,揭示个人利益是如何成为技术变革的牺牲品(《海妖服务器与我们的未来》);在译者包慧怡眼中,当代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字犹如“鸟之轻,羽之轻”,而这些看似跃然纸上的轻,却是作者百般揣摩后的精确和坚定。这期依然有摄影、诗歌、小说,与读者分享一种异质的视角、语言和经验。

 


《单读12:创造力之死》—— 在时代的洪流中,审视与回响 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爆炸,技术飞速,看似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会扑面而来,但在这股汹涌的浪潮中,一个隐秘而深刻的困惑也悄然滋生:当一切触手可及,当模仿变得如此轻易,当“新”的定义变得模糊甚至失焦,我们引以为傲的创造力,是否正在走向一种无声的消亡?而在这个“一切皆有可能”却又似乎“一切皆已发生”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去构筑,去编织,去实践一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 《单读12:创造力之死》正是围绕着这样一系列时代性的追问展开,它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也不是对某一种特定理论的推介,而是一系列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不同经历的思考者们,对当下社会文化、个体生存状态以及“创造力”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的深入剖析与多维度的探索。本书集合了众多杰出的作者,他们以锐利的笔触,或是在文学的土壤中深耕,或是在哲学的殿堂里思辨,或是在艺术的海洋中翱翔,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共同绘制了一幅关于“创造力”的复杂肖像。 “创造力之死”的时代诊断:警惕被算法驯化的心智 “创造力之死”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警示意味。它并非简单地宣告创造力的终结,而是在揭示一种潜在的危机,一种正在悄然发生的趋势。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算法和大数据深度影响的时代。推荐系统无微不至地为我们推送我们“可能喜欢”的内容,社交媒体则不断强化我们既有的认知和偏好。这无疑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将我们困入一个信息茧房,削弱了我们接触、理解和接纳“异质”思想的能力。当“我”的口味被算法精准捕捉,当“我”的关注被精准投喂,那么“我”的思考是否也正在被算法所塑造,甚至驯化? 书中,多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这种被算法侵蚀的创造力。有的作者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习惯、模式以及舒适区对思维僵化的影响。他们会提出,长久以来,人类的创造力往往源于打破常规,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源于对既有框架的质疑和挑战。然而,当算法为我们过滤掉了大部分的“不适”和“陌生”,当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习惯了跟随潮流,那么主动去发掘、去创造的动力是否也在逐渐减弱? 有的作者则会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层面进行反思。他们或许会探讨,在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的裹挟下,创造力是否已经沦为一种可以被量化、被包装、被贩卖的商品?当“爆款”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当“网红”效应被无限放大,真正的原创和深刻的思考是否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被边缘化?他们会追问,这种被功利化的创造力,是否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纯粹性和生命力? 更有的作者会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审视信息过载对深度思考和原创能力的影响。海量的信息,碎片化的阅读,短平快的传播节奏,是否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分散,让我们难以沉下心来去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当“知道”变得比“理解”和“创造”更容易,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份沉淀和积淀的耐心,而这恰恰是创造力萌芽和生长的沃土。 “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的时代追问:重拾主体性,拥抱不确定性 正是在对“创造力之死”的深刻反思中,《单读12》并没有止步于忧虑,而是将目光转向了更具建设性的议题:“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层面的追问,更是一个关乎个体实践和集体未来的重要命题。面对信息茧房、消费主义和技术异化,我们如何才能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导权,如何才能创造出有意义、有温度、有个性的生活? 书中,作者们给出了各自的理解和探索。一些作者或许会强调重新找回“好奇心”的重要性。他们会说,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原动力,是探索未知的火花。即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怀揣着孩童般的好奇,去追问“为什么”,去尝试“不可能”,去质疑“理所当然”。这需要我们主动地去接触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去阅读那些挑战我们固有观念的书籍,去结交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 另一些作者可能会聚焦于“慢”的价值。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我们似乎遗忘了“慢”所蕴含的力量。慢下来,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慢下来,才能让我们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去沉淀,去内化,去生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慢生活,慢阅读,慢思考,这些都可能成为抵抗信息洪流、重拾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还有的作者会提倡拥抱“不确定性”。创造力本身就与风险和不确定性紧密相连。当一切都被规划得井井有条,当风险被降到最低,那么创造的空间也就随之被压缩。真正的创造,往往发生在未知和混乱的边缘。学习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如何在变化中找到机会,如何在失败中汲取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也是创造新生活的必要素质。 本书还可能包含一些作者对“生活美学”的探讨。他们会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比如如何布置自己的居住空间,如何选择衣物,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在平凡中发现美、创造美。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实则是在用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方式来塑造我们的生存体验,让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一种艺术。 更进一步,一些作者会从社会参与和集体创造的角度出发。他们会探讨,当个体面临时代的挑战,我们是否可以联合起来,通过共同的行动和思考,去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和未来。这种集体创造,可能体现在艺术的合作,也可能体现在社区的建设,更可能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的探索。 《单读12:创造力之死》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成为创造者”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时代的面貌;它又像是一场思想的对话,邀请我们一同审视当下,并从中汲取力量,去构筑一个更自由、更深刻、更富有生命力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你不会找到对“创造力”的狭隘定义,也不会看到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你将看到的是一群深刻而真诚的思想者,他们以文字为媒介,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懈地追问,勇敢地探索,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关于创造力与生活可能性的深刻启示。阅读本书,就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我们自身与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对话,就是在为我们自己创造一种更有意识、更有力量的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单读12:创造力之死》的封面设计,让我想起了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那种不落俗套的美感,总能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被吸引。我一直觉得,“创造力”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生命力和可能性,它是我们区别于机器、展现个性的独特之处。可如今,这个概念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消费着各种各样由他人创造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来不及消化,就已经被新的信息取代。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模式,是否正在无形中扼杀我们自己产生新想法的能力?又或者,我们对“创造”的定义是否已经变得狭隘,只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被认可的模式?我很好奇,书中会通过哪些具体的案例或者理论,来解释这种“创造力之死”的现象。它会分析教育体制的弊端吗?还是会探讨资本主义对原创性的挤压?亦或是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自我设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呈现问题,更能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甚至是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创造的关系,找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特创造的勇气和方法。

评分

我一直很喜欢《单读》这个系列,它们总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疑问,并且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这次的《单读12:创造力之死》,光是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我总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经过包装、修改、甚至是对旧思想的重复。真正的、颠覆性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东西,似乎越来越难找到了。这种感受,让我有点焦虑。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们自己变得麻木了,还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环境都在限制着创造力的生长。这本书会探讨,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创造力,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它真的“死”了吗?还是只是进入了一个休眠期?又或者,是我们对“创造”的理解需要更新?作者们会如何解读“新的”是什么?是某种技术上的突破,还是某种思维方式的革新?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或者至少,能打开我思考的另一扇门。我希望它能引发我对于“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的深入思考,不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关于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拓展。

评分

《单读12:创造力之死》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内心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对“创造力之死”这个话题的担忧和好奇,另一方面,也是对《单读》系列一贯的高水准的期待。我常常在想,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信息空前发达,各种知识和创意唾手可得,但反观自身,是否越来越少地主动去“创造”一些真正新鲜、独特的东西?我们似乎更擅长于“消费”别人的创意,或者对已有的东西进行微小的改良,而那种从零开始、带来颠覆性改变的创造力,是否正在悄然流失?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创造力之死”?它会归咎于社会的压力,还是个体的惰性,又或是科技的副作用?我希望它能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个现象,并且不仅仅是停留在对问题的揭示,更能引领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是新的?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观点,关于如何在看似已经被定义和填满的世界里,重新发现新的可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传递出一种精致和思考感,让我对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

拿到这本《单读12:创造力之死》,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不仅仅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探讨话题的分量。我一直对“创造力”这个概念充满敬畏,它似乎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然而,近年来,我时常有一种模糊的担忧,觉得我们好像正变得越来越“复制”和“模仿”。我们享受着前人留下的成果,却在如何孕育全新的、独立于过去的思想和事物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会如何阐释“创造力之死”?它会把矛头指向教育的僵化,还是社会的功利化,亦或是信息技术的泛滥?我非常好奇,作者们是否会追溯到更深层的原因,比如人类思维模式的演变,或者文化基因的变异。我也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诊断,更能给出一些关于“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生活”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或许不是宏大的社会变革,而是更贴近个体,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拾创造的火花,如何在看似同质化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评分

刚拿到这本《单读12:创造力之死》的书,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封面设计很吸引我,那种简洁又带着些许复古的风格,总是能轻易地抓住我的目光。我知道“单读”这个系列一直以来都很有深度,选取的选题也很有意思,总能引发我对当下社会和生活的思考。这次关于“创造力之死”的主题,更是直击我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被海量的内容淹没,而真正的原创和深刻的思考却变得越来越稀缺。我常常感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不过是旧的模式在不断地重复和变异,新鲜感和惊喜感越来越少。这本书究竟会从哪些角度来剖析这种现象呢?是社会结构的原因,还是个体心态的变化?抑或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们是如何解读这个“死”的,以及我们又该如何去“复活”那份失落的创造力。这本书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感觉很舒服,排版也很清晰,阅读体验应该会很不错。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其中,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思考空间,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找到重新点燃创造火花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